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9.168
  • 學位論文

粗肋草之瓶內芽體增殖及其出瓶後生理

In Vitro Shoot Multiplication and Ex Vitro Physiology of Aglaonema

指導教授 : 葉德銘

摘要


內生菌及低繁殖倍率為限制粗肋草大量繁殖之主要因子,如何克服培養時的高汙染率及提高增殖倍率為其組織培養成功之課題。本研究之目的為建立粗肋草‘白馬’芽體增殖系統,以大量生產健康種苗,並應用於新品種之商業生產。 培養基添加或培植體前處理streptomycin可減低‘白馬’粗肋草腋芽培養之污染率,但添加streptomycin濃度在100 mg.L-1、或前處理濃度在50 mg.L-1以上,培植體出現褐化現象。植株經缺水前處理2個月,其腋芽培養汙染率,可由73.3 %降低至6.7 %,且無植物毒害發生。 莖節培養於全量MS培養基添加8 mg.L-1 BA及0.25 mg.L-1 NAA所誘導芽體出最多,每一莖段可產生6.0個芽體。高TDZ濃度(5 mg.L-1)雖也可誘導較多的芽體,但會導致捲曲、叢生的形態發生,隨著TDZ濃度由0.1 mg.L-1增加至1 mg.L-1時,株高相對減低。醣類濃度試驗中以20 g.L-1 蔗醣或葡萄醣所誘導之芽體數較多。培養基添加0.5 mg.L-1 GA可促進芽體伸長。以短暫浸漬系統培養可明顯促進培植體生長,但對於芽體的誘導並無明顯增加,推測因為浸漬的時間、頻率及培養基體積未達最適條件。 瓶內發根及瓶外發根分別以2 mg.L-1 IBA和2000 mg.L-1 IBA處理者表現較佳,發根率皆為100%。 組培苗出瓶時,以帶3.7片葉、培植28週者鮮重累積最快。各周數處理之葉綠素螢光值Fv/Fm在出瓶後第一天急遽下降,於馴化第10天後開始回升,氣孔導度和蒸散速率也於第10天上升且漸趨於平穩值,顯示瓶苗出瓶後具有應環境調適的能力。葉片解剖方面,瓶內形成之葉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較出瓶馴化之葉片及瓶外葉較薄,出瓶後其厚度逐漸恢復,柵狀組織層數增加且排列較緊密。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林怡如、葉德銘. 2004. 岀瓶光度與培植期對綠巨人白鶴芋組培苗出瓶生長之影響.中國園藝 50: 21-30.
陳怡靜、李哖. 2002. 台灣蝴蝶蘭瓶苗內二氧化碳與乙烯濃度及有機酸含量之日韻律變化. 中國園藝 48: 157-166.
Tanka, M. and Y. Sakanshi. 1980. Clonal propagation of Phalaenopsis through tissue culture. Proc. 9th World Orchid Conf. p. 211-215.
陳榮五、黃勝忠、許謙信、陳彥睿. 1996. 花卉組織培養實用技術手冊. 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台中. 台灣. pp. 44.
褚昱均. 2004. 出瓶光度與培植期對數種天南星科植物組培苗出瓶後生長之影響. 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p. 3-1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