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82.79
  • 學位論文

休閒與事業:清末民初的京劇票界(1871-1929)

Leisure and Career: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Opera’s Piao Community(1871-1929)

指導教授 : 林鶴宜

摘要


在當今的京劇史書寫中,目光都集中於職業伶人,缺乏對業餘表演者的文化生態深入研究,更精準地說,就是毫無對票房組織籌辦過程和票友個人藝術與公眾關係等題材關心過。 本碩士論文《休閒與事業:清末民初的京劇票界(1871-1929)》可謂一項奠基性的研究工作,我們須先提出中國戲劇史上的「票友傳統」,從自古有之的客串演出史中可見業餘參與乃人類娛樂文化中一種不變的自然樣貌。並探究京劇票房與票友的生成的年代與概念,及其和清音子弟書的關係。 再者,我們在票房組織籌辦上就可以看到京劇的原生地北京和派生地上海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就是「在地性」與「現代性」之不同。北京票房筆者分為寺廟型票房的民間信仰崇拜系統、王府型票房的皇族菁英血緣系統與社團型票房自傳統脫胎的現代化系統三種,頗能看出傳統社會下依祭祀、血緣、地緣與以人治為主的傳統組織模式。而上海在城市經濟的導引下,票房兼容多元的新興中產會員,使之俱樂部化,同時呈現出一幅上海京劇文化圈由「伶、票、報」三界把持的特殊生態,全國性的「票界公共空間」膨脹成形。 接而對票友的藝術和他們與伶人的互動關係進行研究。票友能演戲也能編寫劇本,他們對藝術實踐的成就值得一探究竟。不過,當票友群體生成的同時,票、伶兩界就一刀劃開了。有趣的是,身懷絕藝的票友得以經過拜伶人為師與搭班而下海「變身」為伶人,這讓票、伶兩端關係曖昧複雜。然而,這也進一步挑起兩造激烈的交鋒,畢竟票友不但「撈過界」,還由孫菊仙「帶團」組班和伶人分食市場大餅。而此班織出頗為密集的交流網絡,共同走出「票友出身」一片天。最後,在票友老師對於伶人在演藝之路上的提攜與幫助,成功化解票、伶關係內不少緊張對立的歷史情緒。 「休閒與事業」的兩個概念,其實只是票友的認同方式之差異與一念之間的差距。在清末民初文化創意產業勃興的年代裡,由休閒培養而來的嗜好不失為「第二專長」,而這樣的嗜好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在彼此相互創造文化的同構過程中,業餘票友認真經營的態度與職業伶人都是同向專業一途靠攏的。

關鍵字

京劇 票房 票友 票界 業餘演員 孫菊仙 子弟書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2003)。
李元皓〈早期譚派票友與京劇流派藝術:以1912年以前的京劇老唱片為切入點〉《戲劇學刊》,2011年第13期,頁103-130。
丁汝芹〈清代王府演戲〉《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2006),頁263。

被引用紀錄


曾子玲(2014)。台南地區民間京劇活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303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