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有讀書高」,這句話一語道盡了中國人從古至今永遠不變的堅持;「教育第一」也成為了中國人的普世價值。「寧可窮生活,不可窮教育」,更是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及華教團體,最常掛在嘴邊的經典名言;沒有離鄉去國的人,不能體會鄉音的可貴;早期移民東南亞的華人先輩,他們為了維護華文教育在僑居國能够淵遠流長,不願讓中華倫理文化,消失在他們子女身上,不惜冒瀆天威、流血流淚、節衣縮食,終於成就了今日新馬地區蓬勃發展,愈挫愈奮的華文教育;雖然時空背景已大為不同,但見諸今日在東南亞地區的「新世代華校」∼海外台校,却令人有時空交錯的感觸。 經過多年來的「因地制宜」與「各自努力」,從當初因「響應政府國策」與「產業環境因素」而外移散居海外的台灣廠商們,為了安定外派人員子女教育的銜接問題,在無邦交可庇蔭下,台商憑著「外資」對當地國帶動經濟與技術貢獻的「柔性壓力」,促使當地國政府從審慎有條件的同意,到保留原則樂觀其成的接受;再一次展現屬於台灣人特有的智慧與韌性;也因為這一路輾轉互動、談判協商的過程,使每一顆在異域萌芽茁壯的「台灣教育種子」綻放出不同的風貌;也為了因應各當地國政府的「感受」及挑戰「最大容忍度」,獲准設立的海外台校,連名稱都呈現出「階段性」色彩;但總算從妾身未明、委屈求全到行方步正、巍然矗立;台灣教育部也終於在去年 (2005年) 正式宣布,包括越南胡志明市的「台北學校」、泰國曼谷的「中華國際學校」,印尼雅加達的「台北學校」與泗水的「台北學校」,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中華台北學校」與檳城的「台灣僑校」等東南亞的六所台僑學校,一律正名為「海外台灣學校」(以下簡稱海外台校),目前學生人數約共一千五百多人。 根據僑務委員會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海外學校的學生僑居滿八年,可以接受聯招推甄考試,聯招的制度下可加分10-15%,雖然東南亞的台商數字逐年下降,但是台僑子弟返鄉,回台銜接高等教育人數卻是逐年增加。 由於近年來台商紛紛轉向大陸地區投資,當初由李前總統提出的「南向政策」已逐漸呈現式微。媒體報導的焦點,也大多轉移到大陸地區台商子弟學校的相關訊息,似乎忽略了曾經披荊斬棘、為民前鋒的東南亞海外台僑子弟的教育發展現況。本採訪為忠實呈現海外台校所面對的師資、設備、經費等經營問題,以及台校學生在學及後續銜接教育,所牽動的相關法規與情緒壓力;特別實地走訪海外台校的源起國∼馬來西亞;分別與校方行政人員及教師、學生等訪談,並受邀旁聽海外六所台校聯席會議,並安排筆者與高中部學生對話;使本採訪得以零距離、現場直擊的方式忠實紀錄並順利完成,謹藉此向吉隆坡台灣學校相關人員致上謝意。 不管是教育政策因應時代的改變,還是社會對學歷競逐的熱切。諸多結構成因與文化意識的牽扯,交織出台灣社會 (包括海外台商家庭),對高學歷競逐風潮的現狀。因此本篇論文,以深度報導的模式,探討台僑子弟回台接受高等教育的升學概況來進行討論,並以馬來西亞吉隆坡台灣學校的八甄考生 返台求學的現況出發,進一步循八甄生和已通過八甄考試在台就讀大學的學生,概分兩線追踪其發展,探討海外台僑升學風潮的成因、現狀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