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41.202
  • 學位論文

利用多重衛星影像解析中西北太平洋過渡區葉綠素鋒面與鰹竿釣漁業正鰹資源分布關係之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ition zone chlorophyll fro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kipjack tuna of pole and line fisher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using multi-senso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指導教授 : 孫志陸

摘要


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之過渡區葉綠素鋒面(Transition Zone Chlorophyll Front ,TZCF)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海域之ㄧ,表層洄游魚類均有聚集於此的現象,而TZCF的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動特性,深深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與海洋生態系統。由於TZCF有明顯表面聚合的情況,並且介於高葉綠素亞極區環流和低葉綠素亞熱帶環流之間,而對於觀測此一大範圍之海洋環境變動,衛星遙測可提供大範圍與即時觀測的優點,是研究此等海洋環境變動最佳的資料來源。本研究即利用衛星遙測所得之海面水溫、葉綠素濃度、海面高度距平值、渦漩動能等資料,以泛線性模式(GLM)及交叉相關分析探討上述之各種海洋環境因子與鰹竿釣漁業正鰹單位努力漁獲量之相關性。發現夏季有最高之生物生產力而此時TZCF與正鰹之位置皆在較北方。而此區之環境因子與正鰹之關係則皆為正相關,由環境因子推論大部分正鰹會出現在相對較於黑潮較低動能(600cm2s-2以下) 、相對較低海面水溫、急劇之葉綠素濃度梯度(0.05~0.3mg m-3)、海面高度距平值高之沿TZCF分布的渦漩區。結果顯示TZCF為數個環境因子在表層及次表層梯度急遽變動造成之鋒面,而環境因子深深影響正鰹之CPUE與其時空分布,因此顯現出TZCF對CPUE之影響。。本研究推估正鰹出現之最適環境海域,並不僅是以單一環境因子去預測環境變異對正鰹族群分布之影響,乃同時整合數個環境因子,一起描述正鰹棲息海域之狀況,進而預測分析正鰹之最適環境,預測之機率值越高,正鰹在此區之CPUE值也越高,以作為提供管理鰹竿釣漁業正鰹資源的科學性依據。

關鍵字

正鰹 葉綠素鋒面 衛星影像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林富家,2004。台灣東部海域與中西太平洋正鰹之年齡與成長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79 頁。
陳怡秀,2006b。聚合分析於全球鯨豚分布預測模式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67頁。
羅壬廷,2007。比較三種泛線性模式標準化大西洋大目鮪族群豐度指標之適合度。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36頁。
Andrade, H.A., Garcia, C.A., 1999. Skipjack tuna fishery in relation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f the southern Brazilian coast. Fish. Oceanogr. 8, 245-254.
Andrade, H.A., Tozetto, A.L., Santos, J.A.T., 2005.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of the fishermen strategy on the skipjack tuna (Katsuwonus pelamis) CPUE in the Southwest Atlantic. Col. Vol. Sci. Pap. ICCAT 58(1), 350-35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