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45.209
  • 學位論文

犯罪中女性主體的形塑-個人與法律選擇

Woman, Subjectivity, and Criminal Law

指導教授 : 李茂生

摘要


第一章是引言。 第二章是現實生活概況,前半段介紹犯罪中女性的現況,後半段是法律上目前對這些犯罪的處遇,多為數據和統計資料。由於並非重點,故篇幅較短。 第三章介紹和犯罪中女性相關的社會運動和學說,前半段的社會運動是指較偏重一般人民的運動,而後半段的學說就是學者的各種解釋,至於後現代的學說,也一併在這章介紹。 第四章是要破除前述兩章,也就是說,無論是「現實生活(社會現況)」,或者「社會運動」,或者「學說解釋」,都只是傳達知識而已,因此這一章前半段主要是在整理這些知識如何形成,然後後半段再說這些知識如何被女性「吸收」(自律)。 第五章是個人與法律在知識下的選擇,前半段是處理,作為一個個體,在前述第四章這樣的「知識爆炸」時代,要怎麼選擇「成為一個個體」,然後此章的後半段,也是論文的核心,討論法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該如何做制訂與適用,在這邊本文利用刑法「法益」「罪責」的概念作區分,在法益層面,希望立法者排除某些特定因素不要進入法律,並提出相關法律的立法建議;再者,就罪責層面,以執法者(法官)的角度,希望某些東西積極進入法律。因此,法益和罪責的連鎖概念,將是本章的核心。 第六章是小結,將Nussbaum新提出的轉型能力取徑的正義概念介紹,並指出新的正義概念。

關鍵字

女性主義 加害 被害 主體 法益 罪責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feminism criminal law offender subjectivity victim

參考文獻


16. 林莉婷,〈女性白領犯罪之研究-以公司犯罪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2003。
3. Michel Foucault著,劉絮愷 譯,《臨床醫學的誕生》,時報文化,1994。
4. Nussbaum Martha,方佳俊譯,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商周出版,2007。
1. Acoca, L.(1998). Outside/Inside: The violation of American girls at home, on the street, and in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Crime & Delinquency, 44(4), 561-589.
3. Adrien Katherine Wing (2003), Critical Race Feminis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被引用紀錄


蘇滿麗(2012)。法規範建構與實踐分析─以性騷擾為核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320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