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54.171
  • 學位論文

社群媒體時代的中國網路民族主義:以「共青團中央」新浪微博為例

China’s Digital Nationalism in Social Media Era: A case study of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Sina Weibo Account

指導教授 : 曾嬿芬
共同指導教授 : 林鶴玲(Holin Lin)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從2015年「帝吧出征」事件以來,「小粉紅」的群體被人視為中國網路民族主義的代表形象,而這個形象與以往其他民族主義群體的巨大差異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不再是激烈暴戾的言語,而是帶有更多陰柔氣質的表達;圖像式的表達增多。而且在這個變化中,國家也不再用僵硬呆板的宣傳論述,反而用更多元、更有趣的方式與大眾互動,讓民族主義的論述變得更加靈活與接近青年群體。因此越來越多研究關注這種網路民族主義的新變化,但甚少研究討論網路媒介與網路平台本身的影響,以及國家在其中的作用。 本文收集了「共青團中央」一個月時間段的貼文與討論串,希望從民族主義的「日常性」出發,觀察「共青團中央」與網民們的互動,藉由論述分析的方法對貼文與討論串進行分析,回答兩個方面的問題:國家機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民族主義的框架滲入到大眾的認知中的?國家是如何在與網民的互動中塑造民族主義的論述的? 本文發現,「共青團中央」通過多種手段塑造「日常感」,「日常感」能夠將國家融入到網路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的日常生活中,國家與網民們共同塑造民族主義的框架,因此使得民族主義的論述變得更加自然。並且通過「紀念型」貼文這種「日常儀式」的實踐,歷史記憶被放入到官方的民族主義框架中,不斷地被網民們共同體驗。最後,這樣的過程並非一直如此順利,網民們會通過打破「共青團中央」希望營造的「日常感」或者直接提供另一種理解框架來對抗官方的民族主義框架。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Anderson B. (2010). 想像的共同體. 臺北:時報出版。
Barthes, R. (2016). 神話修辭術.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BC. (2012). 中國網民發起多個城市反日遊行. BBC,取自: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2/08/120816_china_japa n_protest.shtml
Coser, L. A. , “Foreword”in Halbwachs, M. (2002). 論集體記憶. 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