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歷史推演的過程裡,戲劇製作的手法與內涵不斷演繹轉化,小劇場實踐則隨著時間變遷而呈現迥異風貌,是以小劇場此一語彙代表的意義,在不同時期亦會有所差異。 本研究認為,台灣小劇場論述迄今的眾聲喧嘩主要來自於文化翻譯的過程中,歷來論述者的意識型態持續受到西方現代性的想像方式,以及在地國族認同所影響,於西方和在地之間不斷斡旋,使得台灣小劇場的論述亦隨之持續衍生分歧。現代戲劇自日據時代傳入台灣開始,即與在地政治意識脫離不了關係,所以源自西方的小劇場論述於在地情境的表述與改寫,和台灣論述者自身的國族意識密切相關。而論者追求在地文化的主體性時,不論對於西方的態度是推崇或是抵制,總是明顯地以西方為參照組。換言之,現代性的想像是眾人陳述小劇場的主要推手,由此而生的小劇場歧義則反身鑲嵌於所處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脈絡裡,持續形塑並且強化生產小劇場的在地翻譯實踐。 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著手整理、記錄於台灣現代劇場史料中的歷來小劇場相關論述,挖掘小劇場從四○年代末由西方傳至本地,作為描繪台灣現代戲劇的語彙,迄今承載了多少歧義。進一步則考察影響小劇場面貌生成的各式在地情境,提出可能的理解路徑,探討模稜兩可的小劇場,作為文化載體及話語描繪出怎樣的台灣面貌。小劇場的複雜性難以簡化。透過歷史脈絡回頭檢視小劇場的流變,從中建構能夠訴說小劇場內在美學與外在社會情境辯證關聯的話語,才有可能釐清小劇場。唯有如此,我們才得以洞穿小劇場的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