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49.37
  • 學位論文

女性發聲,姊妹作戲:臺灣小劇場「女節」初探(1996~2012)

Theatre as Women's Power: A Study on “ Taiwan Women Theatre Festival ”, 1996-2012

指導教授 : 張啟豐

摘要


「女節」是個完全以女性劇場創作者為策展、編導、執行者的戲劇節,自1996年開始,四年舉辦一屆,至今已十九個年頭。為何以「女」為名?女節對創作者來說,是什麼樣的平台?五屆下來,是否產生量變或質變?又能不能、該不該繼續下去?如何繼續?沒有女節,對台灣小劇場又有什麼差別?甚至,女節到底有沒有記錄與研究的價值?上述種種,至今都沒有較為完整的介紹與討論。由於女節缺乏紀錄,筆者進行研究過程中,除了針對報章雜誌的報導、劇評、影音紀錄的綜合分析之外,共對十五位劇場工作者與觀察者進行訪談,試圖藉由他們的回想與闡述,理出女節的脈絡。在本論文中,主要以「女節的誕生與延續」、「女節的作品與延伸」以及「女節的成果與限制」三個部分,描繪五屆以來女節的發展輪廓及脈絡,並試圖從女節節目的內容以及策展、執行面,分析女節對台灣小劇場的意義,以及該何以為繼。 筆者認為,既然名為女節,它對「女」便應有更確切的指向與範疇,即使作品主要不在探討女性或性別,在性別上也該有清楚的視角,對性別有批判性觀點,如此呈現出來的作品,才會像是專屬於女節。否則,若是維持歷屆「沒有主軸」的特質,對作品與「女」的連結也不予以確立,僅將女節視為純粹的平台,在越來越多的藝術節中,女節將越來越模糊。

關鍵字

小劇場 女節 女性主義 女性編導 策展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王威智。2010。〈台灣小劇場論述研究─翻譯現代與想像國族〉。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柏寧。2012。〈異托邦的萌生:海筆子帳篷劇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思源。2010。〈論劇場形式的生成─以三齣《白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樺。2007。〈左的文化抵抗:差事劇團十年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陳昱伶。2013。〈臺灣戲曲小劇場「1/2Q劇場」的實驗之路(2004-2013)〉。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