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1.223
  • 學位論文

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台灣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

指導教授 : 林鶴宜

摘要


隨著日治時期戲劇史料的出土與被關注,讓我們驚奇地了解,日治時期商業劇場的興盛,與戲劇演出的熱鬧蓬勃 。直到1944年全台已有164家戲院,其中專演戲劇的戲院就佔了80家 。而從1895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皇民化」禁鼓樂為止,超過60個中國戲班曾到台灣進行商業演出 。除京劇外,台灣土生土長的歌仔戲也吸收了京劇的養料,快速茁壯,並有取代京劇之勢。新劇(現代戲劇)在這段時間也沒有缺席,從「民烽」到「星光」,許多有識之士,皆希望藉演劇來改變社會,教化民眾。即使在「皇民化」時期,也有「雙葉會」和「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令人讚賞的作品。戰後,台灣現代戲劇的發展,又如何從「皇民化」的教化,轉化成五○年代以後「反共抗俄」的「戰鬥戲劇」?此外,劇禁解除之後,歌仔戲又是如何過渡到「內台黃金時期」?日治時期稱霸商業劇場的京劇,又如何變成「軍中文化」的代表?本文即是希望藉由對戰後四年報紙戲院廣告的搜尋,對戰後到國民政府來台的四年戲劇發展,進行補述,往前得以銜接日治以來的戲劇脈絡,往後則能對五十年代的戲劇發展,有更基礎的奠基與認識。

關鍵字

戰後四年 台灣 戲劇 報紙廣告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after war Taiwan theatre

參考文獻


楊馥菱,《台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200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1。
劉美菁,《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知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學海,1996。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被引用紀錄


王雲玉(2008)。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8.00052
陳幼馨(2009)。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970
紀慧玲(2007)。國家政策下的外台歌仔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1515
林玉如(2007)。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0950
羅雅如(2009)。《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35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