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31.73
  • 學位論文

台灣南部海域增積岩體的構造特徵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ccretionary Wedge Offshore Sou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 劉家瑄

摘要


台灣南部海域北緯21度20分以南,歐亞板塊上的南中國海岩石圈,沿馬尼拉海溝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形成呂宋島弧隱沒系統。南中國海洋地殼上的沉積物在加入隱沒系統時被刮積形成增積岩體,並有北呂宋海槽發育;北緯21度20分以北,隱沒逐漸轉為初始碰撞作用,增積岩體西側承接來自台灣造山帶及歐亞大陸之大量沉積物,東側由背向逆衝斷層將弧前盆地沉積物併入,往北發展成寬廣的楔形體,為台灣南部海域最主要的大地構造單元之ㄧ。 由馬尼拉海溝至恆春海脊,增積岩體可依地形及構造的特性,區分為上部、下部斜坡帶。下部斜坡帶位於增積岩體前緣,坡面相當平緩,水深約由3500公尺減少至2500公尺,覆瓦狀的褶皺及逆衝斷層為主要的構造特徵;上部斜坡帶位於增積岩體核心部份,水深由2500公尺驟減為1500公尺,因受到強烈的擠壓變形,使內部反射信號不連續,幾乎難以找到反射層。上部、下部斜坡帶之間,有一主要的脫序逆衝斷層發育,是為上部、下部斜坡帶的分界。 增積岩體上的褶皺與逆衝斷層,由南往北斷層彼此之間的間距增加,應是由於往北接近台灣造山帶及中國大陸邊緣時,沉積速率增加,使得輸入隱沒系統的沉積物增厚,因而造成逆衝斷層彼此之間的間距也有增加的趨勢。 當隱沒作用轉為碰撞作用時,部份的弧前基盤被俯衝至島弧之下,觸發了切過上部斜坡帶底部的主要脫序逆衝斷層。我們推測當弧前基盤向東俯衝的同時,主要的脫序逆衝斷層亦將上部斜坡帶這個較老且硬的岩體向西逆衝,在此岩體的推擠之下部斜坡帶最東側的部份受到變形並被抬昇,最終將這個部份併入了上部斜坡帶。這個藉由脫序逆衝斷層將下部斜坡帶逐步併入上部斜坡帶的行為,可能在台灣南部海域增積岩體上反覆地運行,並向西傳遞。

參考文獻


莊惠如 (2006) 台灣西南海域泥貫入體分佈與構造活動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13頁。
Bachman, S.B., Lewis, S.D. and Schweller, W.J. (1983) Evolution of a forearc basin, Luzon Central Valley, Philippines. Am. Assoc. Petrol. Geol., 67, 1143-1162.
Chai, B.H.T. (1972)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aiwan. Am. J. Sci. 272, 389-442.
Chemenda, A.I., Yang, R.K., Hsieh, C.H. and Groholsky, A.L. (1997)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he Taiwan collision based on physical modelling, Tectonophysics, 274, 253-274.
Chemenda, A.I., Yang R.K., Stephan, J.F., Konstantinovskaya, E.A. and Ivanov, G.M. (2001) New results from physical modeling of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Taiwan: evolutionary model. Tectonophysics, 333, 159-178.

被引用紀錄


溫修敏(2018)。臺灣西南海域增積岩體下部斜坡區構造特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800571
陳憶萍(2015)。結合反射震測與折射震測資料探討臺灣南部呂宋隱沒帶的構造特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293
莊哲平(2012)。臺灣南部海域馬尼拉隱沒系統的構造特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818
李珀儂(2008)。南台灣恆春區域新期構造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0190
蔡慶輝(2007)。南海北部地殼構造與深海沈積物波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437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