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根據台灣單船拖網漁船在東海南部海域作業的漁獲統計資料探討:(1)重要底棲種類在不同之海底深度,底質成份及月份等棲地時空屬性上之分布特性;(2)東海南部海域中重要漁獲組成結構之年間變動情形,以作為多魚種底棲資源與漁獲壓力間變動機制研究之基礎資料;(3)利用泛線性模式(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標準化台灣單拖漁船1990~2003年之漁獲統計資訊,俾據以比較研析東海南部海域底棲全魚種及主要漁獲魚種之年間豐度指標的變動趨勢。 結果顯示,在深度介於50~150 m的海域魚種的生物多樣性較高,底質方面則在沙質和泥沙質裡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大部分魚種豐度都有季節性的變化。各區的漁獲魚種組成的變化,大都在前期以白帶、海鰻、蝦類和烏賊為主要的漁獲魚種,中期演變為以蝦類為主,後期則演變為蟹類為多。就年間各魚種的變動而言,烏賊、白帶、海鰻、狗母、白口、舌鰨和鰈魚有減少的趨勢;蝦類和柔魚年間變動很大其趨勢並不明顯;蟹類和圓鰺反有上升的趨勢。全魚種資源豐度年間的變動呈在1990~2000年維持在同等的水準,在2000~2003年呈上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