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239
  • 學位論文

高屏海底峽谷的曲流特徵及其在沉積物傳輸的意義

Sinuosity and Sediment Dispersal of Meandering Segments in the Kaoping Submarine Canyon

指導教授 : 俞何興

摘要


發育在臺灣西南海域的高屏海底峽谷,流路長且型態多變,峽谷頭部直接和陸上的高屏溪連接,彎曲的流路切過整個高屏棚坡區,一路延伸到高屏陸坡底部,最後和馬尼拉海溝北端相連接,成為輸送臺灣造山帶沉積物到馬尼拉海溝的重要通道。 本文應用陸上的水文法在海底地形的分析,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的操作,模擬出高屏海底峽谷的流徑,計算出其谷徑曲率、流徑坡度與峽谷的水道坡度,根據曲率數值的大小分為直線型(Straight)、過渡型(Transitional)、勻稱型(Regular)、不勻稱型(Irregular)以及扭曲型(Tortuous),藉此依照相同的曲率數值界定標準來做分類,可客觀的描述其流路形貌特徵並比較峽谷流徑的彎曲程度,討論其曲流型態和水道坡度、構造特徵以及沉積物傳輸之間的相互影響,與峽谷流徑形成彎曲流路的可能原因,進而探討沉積物輸送上的意義。 根據模擬出的高屏海底峽谷流徑,總長約260公里,谷徑曲率1.59,屬於勻稱型的流路型態,從谷徑的平面流路可以看出高屏海底峽谷有兩個急劇的轉折點,依據這兩個轉折點將峽谷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部份,峽谷中游沿著線性構造幾乎呈直線走向,峽谷上、下游均有顯著的曲流特徵,流路型態明顯和周圍的峽谷流徑不同。峽谷的上游位於高屏陸棚與高屏陸坡上部,總長約92公里,谷徑曲率1.64,接近不勻稱型的流路型態,峽谷轉彎的半徑平均約為2.3公里,相較於下游峽谷轉彎的平均半徑(約為3.7公里)為小,曲流弧範圍也相對較小;峽谷下游位於高屏陸坡下部,總長約104公里,谷徑曲率1.47,接近勻稱型的流路型態,峽谷轉彎的半徑則較上游大,曲流弧範圍也相對較大。 高屏海底峽谷上游周圍的海床坡度有兩個明顯的分界點,依據分界點將峽谷上游細分為上、中、下段,分別計算其流徑曲率、流徑坡度與水道坡度,發現峽谷的流徑曲率值會和水道坡度有一相對正比的關係,曲流的產生可將海底峽谷的流徑導向一平衡剖面的狀態,而峽谷流徑周圍坡度的改變,可視為形成峽谷上游曲流型態的因素之ㄧ。而濁流沉積物在上游峽谷內的傳輸,會在彎曲谷徑的外側發生明顯的侵蝕作用,使得外側谷壁坡度往往會比內側陡峭,還會有沉積物溢出而堆積在谷壁的上方,在內側谷壁則有崩落和滑移的現象,造成沉積物的堆積,峽谷底部也不時會有沉積物侵蝕和堆積的交互作用,顯示濁流沉積物傳輸的侵蝕、經過與堆積作用,確實會與峽谷的流路型態有相互的影響;上游峽谷彎曲谷徑的兩側有泥貫體的入侵,抬升了原本陸棚陸坡地層的基準面,也相對增加沉積物流下切侵蝕的作用力,沉積物流主要以侵蝕、經過為主,無法分辨出內、外曲流彎的特徵,因此部分上游峽谷的流徑方向勢必會受到泥貫入體的影響。 高屏海底峽谷下游則受到泥貫體入侵和逆衝斷層構造的影響,當沉積物經過長距離的搬運輸送到下游峽谷時,沉積物重力流對峽谷所產生的能級會減少許多,加上下游峽谷的壁緣落差較小,所以彎曲谷徑的內、外曲流彎特徵並不明顯。在下游峽谷的上段有一海底扇形成,峽谷底部在此區域形成寬廣且平坦的U型橫剖面,形成原因類比於深海扇上的海底水道,濁流沉積物的傳輸在平坦的海底扇上較不受拘束,使得峽谷流路會形成暫時的擺動震盪,谷徑彎曲的半徑與範圍相對較上游峽谷大,位於深海扇上的下游峽谷上段,流徑曲率明顯大於在深海扇上以外的峽谷下段,谷徑流路透過曲率的增加,使得峽谷流徑趨向均衡的剖面;下游峽谷的下段則由於構造抬升的影響,恢復下切的侵蝕力,使得峽谷也恢復呈現V型的橫剖面,沒有明顯的曲流特徵。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蔡博文、丁志堅 (2005) 新一代地理資訊系統-ArcView 9.X剖析,初版,仲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莊惠如 (2006) 台灣西南海域泥貫入體分佈與構造活動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瑜 (2008) 台灣南部海域海底崩移之分佈與特徵,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任億 (2006) 台灣西南海域高屏陸坡盆地及澎湖海底峽谷-水道系統的沉積作用及演化,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論文。
Band, L. E. (1986) Topographic Partition of Watersheds wit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2(1): 15-24.

被引用紀錄


林詠竣(2016)。台灣西南海域海底水系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082
夏培正(2013)。臺灣西南海域重力流引發海底地質災害事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429
吳依璇(2012)。臺灣西南海域南海棚坡與高屏棚坡上海底峽谷形貌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963
熊衎昕(2012)。臺灣-呂宋島聚合帶沈積物散佈系統及其從源到匯之意義〔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16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