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92.146
  • 學位論文

播種之後的故事:由社區大學審議民主工作坊 論公共領域之在地實踐

The Story after Seeding : A Discussion about Local Practice of Public Sphere from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orkshops in Community Universities

指導教授 : 顧忠華

摘要


自從公民共識會議的概念首次引進台灣後,在學術界與社區大學的協力合作下,審議民主理念的公共參與模式,逐漸於台灣受到重視與推廣。在人脈資源與操作經驗累積下,社區大學由協辦單位轉而成為主要推動者的角色,以在地社區作為起點的發展路徑,成為審議民主於台灣社會紮根的主要特色。本文以北投社大所舉辦的「全民督工‧防災防弊」工作坊、及淡水社大所舉辦的「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工作坊為例,來探討審議民主理念,如何於台灣在地社區中實踐與扎根,並探問公共意識在社區中延續與茁壯的可能性,以及社區大學作為拓展公共領域之推動者,如何以在地社區為基礎,培育對公共參與的種子公民,以形塑台灣社會多元公共領域的未來展望。 透過北投社大及淡水社大所推動的審議民主工作坊,於台灣在地社區中的實踐經驗,本文發現,審議民主的公共參與模式,能夠凝聚社區公民之公共意識,並促成社區公共領域的拓展。社區公民在理性討論過程中,產生培力與轉化作用,在知識解放的過程中,達成知能賦權的效果。同時,社區公民在公共參與的價值觀上,也歷經了轉變與重建,從過往宿命論的消極態度,轉而意識到自己所具有的主動角色,對於監督國家機器的權利與責任,產生全新的認知。此外,社區公民將公共議題帶入所屬社區,與在地居民深入互動與瞭解,使得「我群」的共同體意識得以凝聚,由私利轉向共善,建構出社區公共領域的雛形。然而實務上的操作困境,仍需透過經驗累積來突破,如社大面臨的資源限制,及公民參與對國家機器的約束力,都是未來審議民主於台灣社會發展,必須正視與解決的課題。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毛富榮
2008,〈規範與現實的不合拍--評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臺灣:困境
與契機》〉。《新聞學研究》94:193-210。
方念萱、蘇彥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