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15.149
  • 學位論文

商周之際歷史人物關係結構之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Structure of Historical Figures betwee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指導教授 : 胡力中
本文將於2024/08/24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本文以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的觀點分析商周之際的歷史人物,試圖揀選商朝至周朝的歷史人物的社會關係作為社會網絡分析的資料,討論在此之時的人際網絡結構。分析資料採用《史記》作為描繪商周之際兩個主要政權互動的基礎,將文本中所記載的人名與各個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提取出來進行編碼,再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相關指標的運算。個人層次的分析概念使用中心程度性(degree)、親近性(closeness)及居間性(betweenness)來探討。同時也對於整體網絡進行平衡性分析,並了解社會網絡在不同時期的變化。結構層次的分析上使用了結構相等(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和建立區塊模型(block model)。 個人層次的分析結果發現,中心程度性的排名主要領導者帝辛(紂王)、文王、武王名列前三,顯現所蘊含著較大的社會資本能量。然而,身為女性的太姒因為子嗣眾多,也依然可以擠進充斥男性的排行榜中。上述三位領導者在親近性排序上仍名列前茅,但是有更多屬於臣子的角色躍升在親近性的排行榜中,反映出相對於君王,臣子更加注重干預及動員社會資本的效率。居間性的排序上周室開國三代依舊上榜,但是殷商亡國之君帝辛卻名落孫山,可見其居中協調的能力不如周室。結構平衡性的分析結果顯示,商周時期整體網絡還是分為兩個陣營。帝辛主政時期至牧野之戰之間比起其他時期是為最不平衡的緊張狀態,經爭戰後,西周回復至相對平衡的狀態。檢視結構相等的分類結果,武王與文王他們與人連結的關係上是相似的,反映了武王成功繼承父親的人脈,完成父親遺志。而成王、周公旦與叛周的三監也是有相似的連結關係,這為周公踐位稱王的說法留下遐想的空間。最後,商周時期的網絡中基本上存在著動員者、依附者還有邊緣者三種互動類型,動員者是主動向他人連結,依附者接受動員,而邊緣者不太與人來往。以上的角色類別為建立區塊模型的研究結果。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王國維,1917,〈殷周制度論〉。P 241–250,收錄於彭華編,《王國維儒學論集》。四川大學出版社。
司馬遷,《史記》,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取用日期:2018年7月。
吳鎮烽,2006,《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北京 : 中華書局。
佚名,《大雅.思齊》,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取用日期:2019年6月。
屈萬里,2009,《尚書今註今譯(新版)》。台北:台灣商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