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3.228
  • 學位論文

德意志與臺灣的交涉:近代德語世界臺灣知識的形成(1828-1898)

Encountering Formosa: Formation of German Knowledge about Taiwan 1828-1898

指導教授 : 林文凱

摘要


本研究利用19世紀德語地理學雜誌中提及福爾摩沙的文獻進行貫時性分析,旨在探討作為後進帝國的「德意志」,如何在19世紀緩慢向亞洲擴張勢力的過程中,累積對臺灣的認識。過往以西方語文史料為分析對象的先行研究多著重這些西文臺灣知識的內容,或以西方人的記載補足19世紀臺灣史的空白,或分析西方人的個人生命經驗,及其所浸淫的「文明與野蠻」的時代價值如何影響其臺灣書寫;相對來說,較少關注這些西文臺灣知識的生產過程──即這些西文臺灣知識,如何在19世紀歐美近代國家形成、帝國主義擴張、東亞局勢變遷的多重背景中產製而成,同時也忽略這些臺灣知識如何體現歐美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變化。因此本研究以「德語臺灣知識」為例,提供一個少見的西方國家看待臺灣的視角,並將19世紀的德語臺灣知識,放回歐美帝國主義在亞洲擴張、德意志帝國統一、近代日本在東亞崛起的歷史現場,嘗試說明這三大因素如何促成或阻撓德語世界認識臺灣,並探討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德語臺灣知識有何特殊內涵,以及其如何體現德國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變遷。 本研究發現,在1897年占領膠州灣之前,德意志帝國在亞洲的勢力不及英、法、俄、美、日,導致德語學術雜誌中呈現的臺灣知識,頗多非出於德意志人之手,必須仰賴英、法、美、日的領事、學者、商人、傳教士提供,而這四個國家臺灣知識提供者的消長,大約在1820年代末期廣州自由商人崛起、1842年鴉片戰爭、1854年黑船叩關日本、187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四個時間點發生變化。至於德意志人得以產製一手臺灣知識的關鍵轉折點,則落在1860年普魯士遠征艦隊東來,與大清帝國、日本、暹羅簽訂通商條約之時;此後便有德意志船員、學者、海關職員,偶爾替德語學術雜誌提供一手臺灣知識。然而無論訊息的生產者是誰,19世紀德語臺灣知識的內涵,均隨著外國勢力以貿易、傳教、殖民等手段深入臺灣而變得越來越詳盡。最後,肇因於「報導者」的來源多元,可見19世紀德語臺灣知識的「生產網絡」範圍遍及東亞、北美、西歐地區,並非只是臺灣與德意志地區兩點一線的單向傳遞。而此龐大的知識生產網絡則是由19世紀初期英-德、法-德兩條單薄的生產線,隨著大清帝國與日本開港、日本崛起的國際局勢變化,逐漸發展而成,也就是說,透過這些西文臺灣知識生產的變化,我們亦可窺見歐美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變遷。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東京朝日新聞》
《臺灣日日新報》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Das Auslan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