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在晚年的1747年以《音樂奉獻》( Musikalisches Opfer, BWV 1079)之名呈現給普魯士國王而聞名的此一作品,與可謂巴赫之「天鵝之歌」的《賦格藝術》(Kunst der Fuge, BWV1080),可以說是西洋音樂史上對位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 Bach《音樂奉獻》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它雖然是根據一個「國王主題」 (Thema Regium)來創作,但卻同時包含Ricercar(主題模仿曲)、Trio Sonata(三重奏鳴曲)與Canon(卡農曲)三種樂類,共十三首曲子。根據原版譜的編排順序,似乎略顯雜亂,配器方面更是沒有明確指示,關於這個問題,諸如Philipp Spitta、Hans Theodore David、Christoph Wolff與Ursula Kirkendale等學者都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的研究重點,除了對編排順序、配器等問題作討論之外,主要針對以上所提三種樂類的釋義與分析、主題的處理手法,以及樂曲的結構等,對此部作品進行分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