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8.133
  • 學位論文

賴德和打擊樂作品研究

A Study on the Percussion Works of Deh-Ho Lai

指導教授 : 顏綠芬

摘要


賴德和為台灣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致力於西方現代音樂技法與傳統文化融合之表現,本論文主要探討賴德和如何將個人的美學觀呈現於打擊樂作品中,以及經由作品分析探究其與時俱進的音樂思維。內容架構依序由綜合打擊樂作品發展源流概略回顧整理,進而將賴德和與打擊樂的淵源及相關元素清楚說明,並以《融》、《好戲上場》、《幻想世界》、《春去秋來》、《幻想非洲》、《甲申隆冬》等六首作品為對象,解析賴德和打擊樂作品創作手法與素材的運用,嘗試以平劇鑼鼓意象、非洲音樂元素、節奏與“Morse-Thue Sequence”、“Gleichniszahlem Reihe”、“Fibonacci Sequence”等數列的連結為主軸,分析六首作品的複節奏結構,以及由順向、逆行、截斷、增值、減值與卡農等技法形成的節奏對位,觀察打擊樂如何在簡單的音高體系中呈現複雜的變化,深入探討其音樂創作所蘊含之中西兼具的現代創作技法與時代性。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傅顯恆,《賴德和的豎笛與鋼琴奏鳴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顏佩如,《論賴德和的音樂藝術:民族主義、創作理念和現代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欣婕,《傳統音樂時間觀於當代音樂創作之運用-以賴德和《野臺高歌》、《鄉音I-北管戲曲的聯想》作品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學研討會論文,2010年。
謝昀倫,《Jonathan Kramer的音樂時間理論於賴德和與楊聰賢作品分析之運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Blades, James. Montagu, Jeremy. Early Percussion Instrument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被引用紀錄


呂翊廷(2013)。臺灣當代安魂曲初探- 以柯芳隆的《二二八安魂曲》與賴德和的《安魂曲—祭九二一臺灣世紀末大地震》為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3.00089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