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戲劇為範疇並選擇馬羅之《浮士德博士》為例,試圖討論魔鬼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以及人是如何透過魔鬼來認識自己。 本文的一開始,將試圖為魔鬼正名,對魔鬼概念的發展以歷時的方式進行分析,探討自世紀初到中世紀,也就是文藝復興之前的魔鬼形象是如何發展並轉變,以便於本文的主要篇章中,自這些逐漸成型的魔鬼形象出發,分析其在文藝復興時期中的轉變。透過歷時角度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魔鬼如何自一開始不具任何超人 (superhuman) 力量並且尚未成為恐懼的集體象徵,經由一路的演變並且在各式宗教經典、繪畫和戲劇的交相催化之下,成為與上帝分居善、惡兩端的權威性代表。 接著,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之後,魔鬼作為「惡」的集體性象徵這一形象在佔據了中世紀戲劇近千年之後逐漸有了改變,而馬羅的《浮士德博士》即可視為這一股魔鬼形象個體化的潮流中最重要的轉捩點。在《浮士德博士》一劇裡,魔鬼依舊以《聖經》或中世紀戲劇中的形象出現,然而此時的魔鬼卻已大不同於以往,他再也不是「群體」恐懼的化身,而是人類「個體」欲望的實現者。馬羅位於文藝復興的前期,接續了中世紀戲劇中魔鬼形象的使用,然而在人文思潮的推動中,馬羅筆下的魔菲斯特成為個人之魔的成功典型。《浮士德博士》可以說是將魔鬼千百年來的發展做了總結,自世紀之初經歷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魔鬼自「集體」趨向「個體」,由具體「形象」轉化為抽象「意象」,此外,人類也透過魔鬼真正地認識了自我並和自身的欲望有了正面交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