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是各音樂多樣性的年代,對於所有學科而言也都是個進步的時代,由於樂器改良技術的進步、作曲技巧與風格的大量創新、演奏家技術的純熟與新技巧的開發,都使得單簧管這個樂器及所演奏的音樂在這個時代中有了質與量的增加與轉變。 十九世紀中葉、二十世紀的許多傑出法國單簧管作品,大多是受了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ry)的考試委託或比賽而作(從一八九七年開始),例如:威多(Ch. M. Widor, 1844∼1937)的前奏及輪旋曲(Introduction et Rondo Op.72),而波札也受到巴黎音樂院的委託,創作了數首單簧管作品,包含:牧歌(Bucolique for Clarinet in B-flat and Piano)、單簧管協奏曲(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chamber or Piano)... 等。 本文主旨為探討波札:《牧歌》,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的曲式分析與樂曲詮釋兩大主題,共有四個章節依序討論: 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章主要簡介波札的生平及音樂創作風格,波札這位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儘管他不是如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或史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等為人所熟知的作曲家,但他在室內樂方面的創作及對所有管樂音樂的貢獻,卻是管樂演奏者眾所皆知的。 第三章主要探討波札為單簧管作品的音樂創作手法,簡列出波札為12首單簧管與鋼琴的音樂作品,並詳細列出12首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的音樂主題,從音樂主題中更瞭解作曲家為單簧管音樂的寫作手法,以利第四章的樂曲詮釋。 第四章是以本文論文主題-波札:《牧歌》,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之探討(Eugene Bozza:Interpretation of Bucolique for Clarinet in B-flat and Piano),分兩節從創作背景、樂曲分析與演奏探討之觀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