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6.246
  • 學位論文

布拉姆斯、狄特黎希與舒曼《自由卻孤單》奏鳴曲之研究探討

A Study on Brahms-Dietrich-Schumann:<F-A-E> sonata

指導教授 : 蘇正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由卻孤單(F-A-E)奏嗚曲」於一八五三年分別由狄特黎希(Albert Dietrich)、舒曼(Robert Schumann)以及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三人合力創 作完成的作品,這個作品主要是將之呈獻於姚阿幸(Joseph Joachim),其第 一次出版是在一九七九年於紐約由漢利赫斯何芬出版社(Heinrichshofen Edition)出版,而其中布拉姆斯所寫的第三樂章詼諧曲,是在他死後的一九 零六年單獨出版,所以一般人會誤認為此首詼諧曲是獨立小品,但實際上 此曲是取自於完整奏鳴曲中的一個樂章。 此奏鳴曲完成的年代,各處於三位作曲家不同的創作階段,所以本文 研究內容是針對作曲家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在個人創作手法的特色中做探 討。在背景方面,著重於舒曼與布拉姆斯性格上的發展,由於舒曼對布拉 姆斯的讚賞,使得布拉姆斯在創作方面更有信心,同時他也在霍夫曼的小 說中取得對自己的認同感,而這些原因促使布拉姆斯在創作上產生自信的 一面,在此除了瞭解他們心理層面之外,更進一步獲知三位作曲家與姚阿 幸的相互關係;另一個研究重點則是在創作手法方面,三人均以姚阿幸的 座右銘「自由卻孤單」(Frei Aber Einsam)為創作主題,在其各自的作品中, 將可以看到狄特黎希因為受老師舒曼的影響頗深,在曲子中並無太多自己 獨特的風格,與舒曼相比顯得生澀許多;舒曼在自己創作的兩個樂章中, 發揮他獨特的音名創作手法,再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更高深的寫作技巧; 布拉姆斯則將自己特有的節奏感運用於曲首,再利用狄特黎希的主題做節 奏上的改變,將「自由卻孤單」(F-A-E)的主題隱藏其中,所以在這首奏 鳴曲中,可以清楚看到三位作曲家獨特的創作手法以及性格上的表現,更 加相信姚阿幸對他們作品中擅用手法的判斷力。最後,在洞悉創作背景與 分析樂曲特色風格之餘,對於實際演奏上,也做了一些有關弦樂器在技巧 上與音樂詮釋的探討,藉此取得理論與實際演奏之間的平衡點。

關鍵字

none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提姆·道雷(Tim Dowley)。《舒曼》。朱健慧譯。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ion, Marcel. Schumann and the Romantic Age. New York: Maemilla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