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39.16
  • 學位論文

以《城市角隅》舞蹈創作 探討動機對作品的影響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the Motive in" City Corner"

指導教授 : 吳易珊

摘要


本文為分析筆者江映慧畢業製作《城市角隅》之論述,於《城市角隅》展演的三首作品《拜》、《兩端》、《天亮之前》創作過程,從動機出發,探討人類因心理匱乏繼而產生行為,達到滿足內心慾望的過程,並將之運用於舞蹈創作過程中。筆者透過不斷詢問創作者與表演者內心所思,逐步建構作品脈絡與表演型態。最終以論文書寫釐清動機與作品的關聯性,於理論與實務並行中找尋更多實踐可能性。 全文共分四章節,用以彙整筆者於舞蹈歷程所學、所感,重新審視舞蹈創作方法與實踐分析:第一章《城市內在》找尋藝術創作的核心理論架構,以「精神分析」、「人本心理」與「行為學派」三大學派探究動機定義與藝術相關文獻,並以此分析作品編創歷程。第二章《城市初訪》找尋筆者從小學習舞蹈表演,後至創作並考取研究所創作組,重新審視舞蹈的歷程,並以「需求層次論」看待每階段歷程,找出創作的動機、階段性學習的體悟,將其轉化為編創概念於創作中呈現。第三章《城市建構》具體呈現三首作品編排動機、工作歷程、舞作結構及視覺、聽覺藝術的介入。第四章《城市角隅》呈現畢業製作與兩位製作人的合作紀錄和製作過程後的沉澱省思,回顧動機對於整個製作的脈絡與影響,希冀能找尋更多不同觀點,延展創作的歷程。

關鍵字

舞蹈創作 動機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horeography motive

參考文獻


王鏡玲(2011)。慶典美學。台北市:博客思。
高行健(2008)。論創作。台北市:聯經。
陳國強(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市:恩楷。
古名伸、田國平、克麗絲黛兒·吉爾波、林亞婷、吳俊憲、周郁文、俞秀青、陳雅萍、張懿文、梁小衛、趙玉玲、鴻鴻(2007)。為世界起舞 碧娜·鮑許。台北市:中正文化
林國芳(1999)。世紀末的氣息-真實、我、我自己。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被引用紀錄


林貝霓(2015)。表演者的身體旅程-以《城市角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5.00082
黃均婷(2016)。《伴途》-探索自身〔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0082016123830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