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153
  • 學位論文

策展作為藝術機制的批判:三個台灣展覽的個案研究

Curating as Critique on the Institutions of Art : Three Case Studi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林宏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機制批判」作為「批判藝術的機制」的簡稱,「機制」是指組織系統及其運作方式,「批判」作為背反於既定機制,並使之變革的可能有效途徑,用於藝術範疇,係指企圖在藝術機制中思考其生產狀態與其背後的權力運作關係。機制批判,起初在西方觀念藝術興盛的六ま年代作為藝術家的藝術實踐的分支之一,並出現在藝術評論相關文章的寫作之中。與此同時,以「策展主體」為思考的開端,策展人逐漸取得作者性的同時,策展意識的展現漸漸趨近於一種取得創造性的可能。透過策展工作開放流動的特性與不斷參與改變置換的特質,同時也向策展本身的邊界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挑戰,致使其概念本身有機會不斷地改變與擴延。機制批判所企圖改變當代藝術的生產、分配、觀看和接受模式,而當代策展的轉向也與這些模式的改變有直接的相關。 在台灣,二まま八、ま九年正值藝術圈的多事之秋,隨著對策展意識不斷地認識與理解,以及實踐範疇創造性地擴延與運用,以往廣為被接受的範式準則逐漸受到挑戰與更新,藝術場域中不乏有藝術家或策展人,開展出操演方法向機制提問,進而分析、揭示、暴露機構及其運行機制,以及背後權力結構間的關係。二ま一ま年更有大型雙年展以雙年展本身來自我批判並由此生產出新的可能性,並讓「機制批判」的相關討論延燒至高點,隨後也開始有新一代策展人提出了以展覽形式和表現為探討的展覽。漸漸地,有越來越多透過「策展」對機制進行批判與討論的彈性空間生成。筆者企圖透過對三個台灣展覽的個案研究:一為,策展人林宏璋所策劃之「二ま一ま年台北雙年展」,作為台灣首度直接以機制批判為題旨的大型展覽;二為,「我在中山劉公館」,策展人秦雅君透過對典藏展示操作策略的思考,所開展出顛覆結構的創意;三為「展.歐德.展」作為新一代年輕策展人的實踐案例;以此試圖拉出其縱向軸線來檢視,在台灣這些年來的「機制批判」如何透過「策展實踐」發生,如何透過展覽這個臨時性機制,在策展操作上生產出精準的批判和鬆動旋鈕的可能?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呂佩怡(2011) 〈美術館與機制批判:邁向一個在地機制批判可能性之探討〉。《博物館與文化》,2,19-51。
John C. Welchman. (2006). Institutional Critique and After. Switzerland:JRP Ringier.
一、 中文專書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 《二ま一ま台北雙年展導覽手冊》。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 《二ま一ま台北雙年展文獻》。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