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人類學視野為立基,從社會文化的觀點,來看香港文化如何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為媒介詮釋和溝通「歷史」,並進一步探究行為現象背後香港文化所潛藏的歷史觀(notions of history)。 研究方法是把「博物館展示」視做「歷史文本」來進行分析,也就是把「博物館展示」視做香港文化傳達「歷史」的一種文類。從社會文化的觀點來看「歷史」時,隱藏著一地文化如何思考「時間」。本研究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常設展「香港故事」的八個展區,分別呈現「自然與史前」、「歷史與民俗」、「現代」三種時間類別,而其分別指涉「土地的時間」、「社會的時間」、「城市的時間」。另外,香港社會也將不同歷史時期的遺產,以博物館分館的機制,蒐藏進博物館脈絡中。因此,本研究將在「香港故事」所呈現的三種時間類別之基礎上,再進一步透過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五間分館,其所蒐藏的遺產來說明「歷史觀的香港性」為「地景」(landscape)。 本研究企圖透過博物館研究中的歷史研究,來觸動「博物館中的歷史」和「歷史學中的歷史」之間的對話。而以「香港」做為田野,則是欲以「香港歷史博物館誌」,來堆疊「博物館人類學」的理論基礎。因此,筆者在香港進行約一個月的田野調查,除了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外,也觀察香港歷史與文化其中的載體:博物館、文化遺產和民俗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