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11.63
  • 學位論文

博物館、歷史觀與文化: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為例

Museum, Notions of History and Culture:A Case Study of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指導教授 : 王嵩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人類學視野為立基,從社會文化的觀點,來看香港文化如何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為媒介詮釋和溝通「歷史」,並進一步探究行為現象背後香港文化所潛藏的歷史觀(notions of history)。   研究方法是把「博物館展示」視做「歷史文本」來進行分析,也就是把「博物館展示」視做香港文化傳達「歷史」的一種文類。從社會文化的觀點來看「歷史」時,隱藏著一地文化如何思考「時間」。本研究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常設展「香港故事」的八個展區,分別呈現「自然與史前」、「歷史與民俗」、「現代」三種時間類別,而其分別指涉「土地的時間」、「社會的時間」、「城市的時間」。另外,香港社會也將不同歷史時期的遺產,以博物館分館的機制,蒐藏進博物館脈絡中。因此,本研究將在「香港故事」所呈現的三種時間類別之基礎上,再進一步透過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五間分館,其所蒐藏的遺產來說明「歷史觀的香港性」為「地景」(landscape)。   本研究企圖透過博物館研究中的歷史研究,來觸動「博物館中的歷史」和「歷史學中的歷史」之間的對話。而以「香港」做為田野,則是欲以「香港歷史博物館誌」,來堆疊「博物館人類學」的理論基礎。因此,筆者在香港進行約一個月的田野調查,除了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外,也觀察香港歷史與文化其中的載體:博物館、文化遺產和民俗慶典。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王嵩山,1992。博物館民族誌的概念與方法:兼及臺灣人類學博物館的初步檢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27。
王嵩山,2009。導論:民俗實踐、物與時間觀。民俗曲藝,166:1-5。
王嵩山,2012。博物館與文化。臺北:遠流。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2005。李鄭屋漢墓。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