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14.56
  • 學位論文

超越再現之真實—碧娜.鮑許舞蹈劇場之研究兼論其對當代藝術之意涵

Truth beyond Representation--Study on Pina Bausch’s Dance Theater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Arts

指導教授 : 廖仁義

摘要


西方哲學自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開始,身與心的二元對立建構了西方對世界的認知模式,人類身處在一種以邏輯、語言所建構出的世界,透過快速便捷的分類,有效率的將主流化約成唯一的可能,將弱勢與邊緣泯除,「他者」(the other)失去發聲的管道而不被重視。而此情況在後現代時期遭受反抗,以去中心化的失序小敘事、發散的片斷、去父權的域外身體可能性,表現出流動的主體性,與反覆的邊緣狀態,揭露了豐富的、多元面向的真實。 舞蹈本身,即是以其相對於心智的邊緣性,發掘更深厚的內在意義,甚至是無法言說的私密情緒,和隱晦不彰、被刻意遺忘的生命片段。本文以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舞蹈劇場作為研究對象,在德國表現主義與舞蹈劇場的脈絡下,由當代舞蹈的角度研究鮑許的舞蹈劇場。 透過後現代論述中,對語言的重新省思與審視,筆者援引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遊牧」(nomadoloy)、「變化」(becoming)、「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和「地下莖」(rhizome)等理論,研究舞蹈劇場的身體可能性,與對現存經驗架構的重新審視和顛覆性的力量。以鮑許的舞稻作品《一九八○:一齣碧娜.鮑許的舞作》為例,分析其舞作對死亡與生命的解構性敘述,如何為觀者帶來更具備全面性的豐富理解,進而達到超越再現之真實,並進一步分析當代舞蹈脈絡情境下的反思,和跨領域、跨文化藝術間的交互影響。

參考文獻


林亞婷等合著,《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7年。
倪淑蘭,〈身體政策:論碧那鮑許舞蹈劇場之社會姿態〉,《表演藝術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4年,頁113-124。
張懿文, 〈如果我是植物,碧娜就是適合我的天氣!----專訪烏帕塔舞團資深舞者多彌尼克.梅希〉,《PAR表演藝術》,179期,2007年11月,頁78-80。
蔡振興,〈德勒茲和瓜達里論精神分裂分析〉,《中外文學》,22卷第一期,1993年6月,頁108-121。
___________.Writing Dancing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sm. Hanover and London: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