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進入日治時期之後,開啟全面性的近代化歷程,首次大規模、有系統的建立近代文明體系。歷經十幾年的教育與經濟發展,加以世界殖民體系已顯露出瓦解的跡象,臺灣人在這波追求自主的浪潮中,亦想奮力站穩腳步,在近代文明的世界中,為臺灣取得一席之地。 歐洲作為近代文明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近代殖民帝國,這兩種角色給世界帶來的影響甚鉅。臺灣知識份子對近代文明嚮往,但是世界各殖民地的艱困處境,卻又引起臺灣人的共鳴。因此,本文利用1923年至1930年《臺灣民報》中關於歐洲國家內部以及歐洲殖民地的報導,解析當時的臺灣知識份子,如何看待歐洲近代文明與殖民帝國的角色?如何運用這些報導,影響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發展? 藉由《臺灣民報》中有關歐洲的分析,發現當時以西歐為報導重心,並呈現出英國與蘇聯延續19世紀的競爭態勢。此外,歐洲國家對於歐洲內部與殖民地採用雙重標準,對內部採用民主、法治的統治,但是對殖民地是採取壓榨、掠奪的策略。這些報導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成為臺灣知識份子用來批判日本統治的素材,並希望能引發臺灣人的共鳴,並提升臺灣近代文明素養與文化,激發臺灣人的民族意識與自我覺醒,用以建立臺灣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