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吉貝耍西拉雅族後裔,本文的研究可說是本人自我族群認同的一個過程。吉貝耍是西拉雅語之木棉花,該地原屬哆囉嘓社之社域。清乾隆39年 ( 1774 ) 左右西拉雅族蕭壠社已東遷居吉貝耍。不過,吉貝耍聚落內的社群,被認為包含有哆囉嘓社、蕭壠社、麻豆社、大武壟派社、以及目加溜灣社等社,但證據有限。因此,以蕭壠社為遷入吉貝耍的主要社群,對該社在荷治時期的社會與信仰,根據其時的文獻作一介紹。 聚落內段姓、程姓、楊姓被認為來自蕭壠社遷入的。因此,根據荷蘭文獻就蕭壠社的生活、宗教信仰等加以介紹,以明較傳統的狀況。 聚落內阿立母信仰為聚落的特色,有六所公廨,分別是一所大公廨、五所小公廨。都由各自聚落內的大姓家族,分別為段、程、張、李、潘姓家族負責管理。過去這五所角頭公廨,因為所在位置的關係,都認為是仿照漢人的五營而來。1960年代左右,劉斌雄訪問當時的向頭段福枝,他對五小公廨之由來有較古老的說法,他表示吉貝耍本來的部落設置,是由五個營所構成的,五個營分別稱之東南營、東北營、西北營、西南營及中營。各營各建有小公廨一所外,在部落的西北側建大公廨一所,為部落村民舉行大祭的中心。因此看來,大公廨是屬於公共祭祀的,其他五個小公廨是屬於角頭性質。 吉貝耍聚落居民宗教信仰,除了阿立母信仰,另外有漢人神明信仰、基督教信仰。 戒嚴後,對多元文化的尊重珍惜,使得吉貝耍傳統信仰的具象,成為受人注目的對象,也是西拉雅族遺存文化的重要代表。大公廨、小公廨、阿立母信仰,成為吉貝耍聚落具有特色的景觀。今日吉貝耍聚落景象與阿立母信仰作一結合。例如,民牆上鑲著孩童繪製阿立母的神話或祭祀的情景的陶版畫、稻田旁或家中種植木棉花、聚落內壺形的擺設的意象、各公廨旁也附上解說牌、東河國小也復名「吉貝耍國小」等等,將傳統信仰文化與聚落做此一連結,使得聚落的面貌煥然一新。 最後,舉本人之家族為例,藉由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整理而成的系譜,用以觀察家族內婚姻與信仰的轉變,從家族的整體觀察婚姻與信仰的景況。若有更多的個案,對吉貝耍的觀察或可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