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97.212
  • 學位論文

軍訓教育的沿革與轉型—國家/社會的分析(1949-2010)

Military training education evolution and reforming -in terms of national views and social analysis in Taiwan(1949-2010)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解嚴前後在社會求變,政治朝向民主化發展的情形下,學生自主意識抬頭,批判學校黨化組織禁錮校園自主的發展,而威權時期作為穩定校園秩序的軍訓教育,連帶成為校園改革的主要對象。在這波來自民間社會反宰制抵抗的衝擊下,軍訓教育進行了第一波的轉型,但是改變的幅度並不大。2000年政黨和平輪替,臺灣進入民主深化期,隨著公民社會的出現,加以統治者所追求的政治及文化價值與威權時期不同,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出現新的變化,軍訓教育內涵因而有更大幅度的轉變,因此分析軍訓教育在臺灣的起源,以及它如何在國家與社會互動的脈絡下發展與轉型,則成為本文論述的主軸。 本研究主要以國家權力形成文化霸權的理論為基礎,探討軍訓教育轉型國防通識教育、全民國防教育的歷史過程。筆者分別從威權時期、民主轉型期、民主深化期三個時期的軍訓教育演變中,發現國家對於「霸權」運作的痕跡,同時發現,不僅國家權力形構了軍訓教育的轉變,軍訓教育同樣也受到民間社會對於政治、社會乃至教育領域「反霸權」論述及行動的影響,特別是民主深化後,關注國家安全議題的民間組織成立,其中「臺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推展的公民防衛概念,進一步成為全民國防教育課程架構之一。 筆者認為由於「國家」角色恰似葛蘭西所論述的,是具有強力控制與軟性特質的文化霸權所組成的國家機器,在威權時期國民黨政權主導支配整體社會、政治、教育的發展,教育體係受到黨化教育及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軍訓教育所型塑的國防共識是一種堅持中國認同的信念,並建立在黨國的利益上。民主深化後,軍訓教育轉型為全民國防教育,公民社會的催生與新的國家權力運作讓國防共識轉變為立基於「臺灣命運共同體」的生存價值上,對於多元族群的臺灣,蛻變後的全民國防教育核心價值在於喚醒「命運共同體」的自覺,並且已擺脫傳統軍訓教育的舊思維,成為以全民防衛的客觀目標為發展的國防知識與技能之教育。

關鍵字

文化霸權 市民社會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hegemony civial society

參考文獻


4.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
2008《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8《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8〈由軍訓、國防通識、全民國防教育、到國家安全教育〉,收錄於臺灣
2009〈關於民主社會的幾點想法〉,收錄於思想編委會編《民主社會何以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