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89.177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摘要


摘   要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為研究命題,藉由爬梳日治時期台灣社會事業的史料及論述,比較殖民者與受殖者雙方對於社會事業的認知與詮釋,作為策略性重讀殖民地文學文本、開拓殖民地文學「貧困書寫」研究的可能詮釋方式。在以「文學研究」為主,「社會事業研究」為參照研究的框架中,社會事業與受殖者的關聯性被重新放大檢視,以凸顯出作家作品內部意象系統背後所可能蘊藏的精神性意義。   文化層面上,台灣人知識份子通過挪用(appropriate)帝國社會事業內部的知識體系與統治者話語,在被帝國視線所給定的受殖者「窮民」、「失業者」形象背後,重新建構出一套認知受殖者透過「貧困書寫」在文本中建構的話語體系,以此作為迴避帝國事業通過福利話語進行收編的策略。   文學表現上,殖民地文學作品中的「窮民」與「失業者」形象皆表現出與統治者社會事業期待有所差異的受殖者「貧困」形象。藉由這種刑訴這種形象認知上的衝突,將這種觀察移植作為解讀小說內部意涵的方法論,以對文學創作中蘊含了精神性脫殖民的意象所有掌握,進而得出與殖民帝國所規劃、形塑的殖民地空間、受殖者形象相互爭奪的詮釋話語。   通過對殖民地文學中「窮民」及「失業者」形象進行認識與研究,本文試圖開啟帝國視線下殖民地受殖者形象的「複數」思考,在採取後殖民閱讀(Postcolonial Reading)的方式進行重新詮釋後,提供觀察殖民地文學中的人物形象背後,一種可能的「讀法」──殖民地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作家群精神脫殖民的「貧困書寫」模式。 關鍵詞:台灣新文學、社會事業、貧困書寫、後殖民閱讀(Postcolonial Reading)、窮民、失業者、挪用(appropriate)、連帶、受殖者形象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年2月)。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年)。
姚人多,〈認識台湾: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臺北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1年6月),頁119-181。
柯志明,〈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日據台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1989年6月),第2卷第3、4期,頁75-126。
劉晏齊,〈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05年1月)。

被引用紀錄


溫席昕(2014)。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205
蕭牧宇(2012)。吳濁流小說中的殖民地經驗-文學社會學的觀點〔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9-2801201415012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