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41.44
  • 學位論文

量態分子動力分析奈米管光電化學太陽電池性能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Nanotube Photo-Electrochemical Solar Cells

指導教授 : 洪哲文

摘要


近幾年利用奈米科技發展不同二氧化鈦結構奈米柱,奈米井以及奈米管是為增加工作電極反應面積,提升光電化學太陽電池性能。然而在光電化學太陽電池中,氧化還原對碘離子與碘錯離子擴散性受限於空間尺度影響與實驗難度,因此本論文首先利用分子動力學理論與方法,模擬碘離子與碘錯離子在工作電極中移動情形。模擬結果顯示在奈米管中,反應面積增加乘上碘離子與碘錯離子之擴散係數減小,於孔隙率0.75時有一最佳值存在,使用模擬最佳化的數值計算電池性能與奈米晶粒薄膜比較發現電流密度可增加53%,而電池效率亦可改善66%。由於光電化學太陽電池相關零組件設計參數以及操作參數各個環環相扣,直接間接影響太陽電池整體性能,因此本論文第二部分則是透過計算離子傳輸與電子損失模型預測太陽電池效率。模擬結果顯示奈米管於孔隙率0.75以及高度18μm(整體厚度60m)時有一最佳電池性能,再者使用半導體量子點及植物色素取代傳統釕錯合物染料能夠降低材料成本價格,置換固膠態電解質增加電池穩定性亦是本研究重點。於操作參數研究結果顯示,電池操作溫度於313K附近有一最佳太陽電池性能,並且隨著太陽電池遮蔽面積增加以及光強度的減弱使其整體太陽電池性能隨之降低,唯後者低照光度不影響其電池效率。 本論文第三部分則是使用半導體量子點(CdS)以及改質植物色素(cholorophyll-a derivative) 取代傳統光電化學太陽電池中昂貴釕錯合物染料嘗試其可行性。本研究利用第一原理計算,建立CdS原子團以及葉綠素最基本的原子模型與衍生物得最佳化結構,再以時間獨立與時間相依密度泛涵理論,搭配B3LYP與PBE兩種不同的交換相關泛涵計算:能隙寬、電子軌道、態密度分佈、最高占據分子軌域,以及最低未佔據分子軌域。結果顯示量子力學模擬得到能隙寬與實驗值趨勢相近。因此,於半導體量子點研究部分,可混合不同尺寸的量子點增加太陽光的吸收率;在植物色素研究部分顯示,Chlorin-H+3 位置較容易與工作電極鍵結,其較寬的光譜以及低成本材料亦是天然生物色素主要的特性。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1]. M. Gratzel, Powering the planet, Nature, vol. 403, pp. 363, 2000.
[2]. D. Chapin, C. Fuller and G. Pearson, A new silicon p-n junction photocell for converting solar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power, J. Appl. Phys., vol. 25, pp. 676-677, 1954.
[3]. R. R. King, D. C. Law, K. M. Edmondson, C.M. Fetzer, G. S. Kinsey, H. Yoon, R. A. Sherif and N. H. Karam, 40% efficient metamorphic GaInP/GaLnAs/Ge multijunctions solar cells, Appl. Phy. Lett., vol. 90, pp. 183516, 2007.
[5]. A. Fujishima and K. Honda, 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Nature, vol. 238, pp. 37-38, 1972.
[7]. M. Gratzel, Recent advances in sensitized mesoscopic solar cells, Acc. Chem. Res., vol. 42, pp. 1788-1798, 200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