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90.101
  • 學位論文

比較《觀世音應驗記》與《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說服策略

指導教授 : 李玉珍

摘要


筆者以《觀世音應驗記》與《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為材料,分析作者和故事中災難類型、主角的信仰陳述、菩薩神通與形象,試圖找出隱含於敘述中的說服策略,比較二書說服策略的差異,與靈驗記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應驗記的作者都是信徒,他們預設的讀者也是信徒,應驗故事在信徒間傳播,究其根本,乃因應驗記為見證行為的紀錄使然。見證是信徒宣說自身體驗的靈驗事件,以超自然力量解釋事件的轉變,以此證明菩薩存在。相信宗教背後存在超現實的主宰,是信仰的基礎。神與人的關係建立在於,民眾以虔誠的信仰換取神祇滿足所願的回報。然而,難以證明存在著超現實的主宰,透過信徒之間不斷見證的行為,得以支撐彼此對神祇的信仰心。見證行為是宗教傳播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佛教不用見證一詞,而以應驗故事的形式出現,但是佛教徒仍須不斷以見證加強信仰,這也是應驗故事不斷出現於各時代的根本原因。 《觀世音應驗記》的災難類型,反映各種自然災難、人為禍害對民眾造成生命威脅。《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亦反映傳主遇到生命威脅的困境,還多了企求現世生活品質的篇章,以及關注死後生活的故事,後二者是《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不同於《觀世音應驗記》的災難類型。地藏菩薩特別針對死亡問題,提供民眾解脫之道。針對民眾生存和死亡兩大困境而提供解救之道的觀世音和地藏菩薩,因而成為民眾最為熟悉的兩大神祇。 《觀世音應驗記》採取三辯的敘事策略,透過三次以上的事件證明神蹟並非偶然,目的在推翻常理、對抗「偶然、巧合」的概念、對抗人們認為應驗事件為杜撰的觀念,短時間內密集的奇異事件,印證有超自然力量運行其間,以證明菩薩靈驗。《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敘述策略為並舉檀越和不信者,檀越受到地藏菩薩護佑,得以免除地獄苦刑,前往福舍或是生天。檀越的福報亦可延及親戚朋友,信仰地藏菩薩的利益範圍從現世到死後,從自身到後代子嗣,從個人到朋友,福報廣遠令人難以想像。然而,故事另舉的不信者,得面臨閻魔王怒眼相視,環繞其周圍的是鐵斧砍罪人骨、大火灼罪人肉、火車碾壓罪人身的恐怖景象,這也是不信者將遭受的懲罰。《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並舉的敘述策略,等於僅提供兩個選項讓民眾抉擇:地藏檀越可免除生存恐懼、滿足所願,死後往生樂土。不信者無此福報。如有毀謗、褻瀆地藏者,難逃死後地獄折磨。並舉的敘述策略讓人不知覺落入二選一的陷阱,為求免除地獄苦刑,歸信地藏菩薩成為唯一選項。 「利誘與威嚇」分別是貫穿《觀世音應驗記》和《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勸信策略。前書利用慈悲溫柔的菩薩形象、方便的唸誦儀式、廣大的神通力作為誘因,不排斥任何信仰狀態的主角。即便是改信的主角,菩薩亦不苛責處罰,顯現大慈大悲的情懷,俾使更多人加入信仰行列。後書的地藏菩薩形象亦是慈悲為懷,其威嚇意味並非由地藏菩薩形象產生,而來自死亡的恐懼。《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從死亡切入,描繪死後恐怖的地獄景象,懲罰褻瀆地藏菩薩的主角,基於人不能免於死亡的觀念,不信地藏菩薩者沒有被救贖的可能,反向勸人不得不信仰地藏菩薩。

關鍵字

觀世音 地藏菩薩 應驗 形象 說服

參考文獻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經籍志》(台北巿:鼎文,1979)。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1985.09),頁565-618。
陳槃,〈泰山主生又主死說〉,收入氏著,《舊學舊史說叢》(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頁785-793,原載《中央研究所史語所集刊》51:3(1980.09),頁407-412。

被引用紀錄


釋融星(2014)。地藏三經中「業」的探討〔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19/DILA.2014.000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