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然至今的研究重心仍在文獻學上。本文以這方面的既有成果為基礎,自文學角度與《文選》所收作品入手,探索《選》詩收錄尺度。 第一章回顧並評價《文選》學歷史,指出其貢獻與盲點,並透過具體事例,提出新的研究之道:該如何正確認識〈文選序〉的內容及份位,應怎樣體會編者蕭統的本意與用心。 第二章釐清《選》詩部分類名的意義及其異同,包括有無「臨終」類?「詠懷」與「哀傷」的區別何在?「遊覽」與「行旅」的分野在哪?「雜詩」類的真正意涵為何? 第三章從四個面向探討蕭統的詩歌與詩史觀:對於公認的佳作、名篇,他如何取捨?對於歷代詩人、詩壇,他怎樣看待?對於並非佳作卻在文學史上扮演關鍵角色的詩篇,他作何處理?對於當代與未來的詩壇,他有何期許? 第四章從不入選的角度,推敲《選》詩收錄尺度,包括不收豔情詩以及不為詠物、遊戲詩立類的原因。 第五章觀察政治因素對《選》詩收錄的影響,包括「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四類的政教功能,以及「公讌」、「祖餞」兩類的實用價值。 第六章剖析《文選》對於纏訟數百年的話題,像是尊王尊劉的文質之辨、尊陸尊潘的審美觀之爭,有何裁決之道? 第七章從學界較少注意的角度著眼——蕭統以皇家勢力編纂《文選》,推動其主導文壇之目的,兩者間隱含何種緊張關係——總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