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9.209
  • 學位論文

「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摘要


摘要 「鄉愁」主題的文學書寫是台灣文學史重要的特色之一,不同鄉愁對象的投射正好反映出台灣歷史的曲折面貌。歷來台灣文學發展的階段皆有不少關乎此一主題的文學創作。如果做一「歷時性」的考察,當可清楚看見「鄉愁」主題書寫的兩大高峰期。書寫主體其一為明鄭時期的來台文人,另外就是戰後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籍人士。 本文試圖從台灣社會在戰後最重要的時代變局——解除戒嚴——之後,伴隨著在與中國交流政策的有限程度開放中,所引發的文學現象與其效應作一持續性觀察和分析。「開放探親」對於已經隔絕了四十餘年的外省籍人士而言,正是他們日思夜想的企求渴望,終能在年邁之際一償夙願。在「懷鄉」多年之後,他們終於得以「返鄉」。然而,在離鄉的遊子們翩然歸鄉後,「鄉愁」真的就此終結嗎?抑或演繹出另一股愁緒?箇中情懷值得我們細細梳理。 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報紙副刊及文學雜誌所刊載的散文及小說作品。報紙方面以《聯合報》、《中央日報》副刊為主要範圍,另外參酌《中國時報》副刊所刊登的文章,雜誌則以《聯合文學》與《文訊》為主。研究時間訂為1987—2001年,1987年11月開放大陸探親申請,在此之前,相關返鄉探親議題即已見諸報端。時間下限2001年則是在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完成政黨輪替,兩岸情勢進入一個新階段,對於已經進行十餘年的返鄉活動是否注入新的要素,如何反映在文學書寫上,值得予以關注。 本文發現「返鄉書寫」中,可以概分兩大書寫主體,除了文人作家以外,尚有大量由一般民眾創作的作品。兩者在文本中所展現對於返鄉經驗的書寫與關注反省,皆呈現出相異的情態。一般民眾由返鄉經驗的現實落差,產生認同的位移,對台灣的情感依戀層層遞進、步步深化,最終將台灣等同於「故鄉」,是書寫者的歸返之地,終老之所。「返鄉書寫」解構舊有的鄉愁對象,在海峽彼岸的旅者,正思念著他們的新故鄉——台灣。他們的認同結構已經呈現出「台灣—中國」的雙重架構。相對地,知識分子的返鄉書寫文本中,隱然辨識出另一條截然不同的思維脈絡。在文化知識份子的返鄉書寫中,返鄉行動絕少是以「探親」為目的。觀光旅遊、歷史尋根乃至文化交流(包含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實質利益)才是返鄉的重點所在。 縱觀這十五年的「返鄉書寫」文本,寫在台灣解嚴後的政治時空劇烈變動,權力板塊產生位移,族群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地位明顯互相對調之際,返鄉之後的「鄉愁」對象顯然有所游移,該何去何從?其中牽扯關乎記憶與現實的錯位、文化想像的解體與意識形態的運作,都具體呈現在不同書寫主體的文本之中,自然衍生互相的對話。儼然是一曲多音交響的時代之歌,既是屬於他們,也是我們的歌。希望本文是一個不同研究視角的開始,能夠以此為起點,全面返視「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上的變遷。

參考文獻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初版,2003)。
•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初版,1974)。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文化,初版,2004)。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 (台北:麥田出版,初版,2000)。
•陳璽安,《後千島湖事件的兩岸關係》(台北: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4)。

被引用紀錄


吳淑音(2011)。人生若夢誰非寄──論蘇偉貞長篇小說人物的眷村經驗〔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316
張青紟(2013)。台灣現代詩「鄉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席慕蓉容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140
張之維(2013)。臺灣現代詩中的廢墟詩境——以商禽、羅門、林燿德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13.00048
董慧文(2010)。張拓蕪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3699
黃梅瑛(2013)。呂大明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4569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