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3.50
  • 學位論文

史坦茵的同理問題與現象學分析

指導教授 : 黃文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史坦茵(Edith Stein)是胡塞爾的哥廷根(Göttingen)學派的重要成員。她同時跟隨胡塞爾進行博士研究,並在1916年以優異成績穫得博士學位。之後史坦茵成為胡塞爾的助理,整理胡塞爾的重要手稿,並成為胡塞爾的遺著《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II卷》的手稿整理人,並將之整理成書。因此可知史坦茵在現象學運動中的重要性。但近代對史坦茵的研究都集中在她的神學思想及女性議題方面,反倒忽略了她的前期哲學作品,尤其是她的第一篇哲學著作,也就是她的博士論文《有關同理問題》。莎薇奇(Marianne Sawichi)甚至認為此篇論文的概念是她之後哲學、神學、與政治思想的基礎。雖然目前有二、三篇文章針對史坦茵的博士論文加以討論,但大多以摘要或評論的形式出現,並未對此文章作逐次的思路整理。本論文希望從史坦茵最初的論文也是受教於胡塞爾時期的哲學文章《有關同理問題》作思路的整理,祁能對史坦茵的思想有基本的瞭解。 本文的整理安排是從史坦茵生平背景開始,接著就依著她論文的次序逐次整理,所依據的文本為Waltraut Stein的英譯本,主要針對論文前兩章作理路的梳整與分析。卽有關同理活動的本質分析及個體的(individual)形構分析二個章節的整理。在同理本質分析部份因涉及對李普斯(Theodor Lipps)的評斷,另加入有關李普斯同理理論的整理以資對照。史坦茵在對同理的定義及其本質作了敘述之後,就針對同理活動所參予的形構問題加以探究。首先她從「什麼是“個體”?」這個問題出發,並以心靈領域為起點開始探究。她探究三個個體心靈領域的本質特徵,從純粹“I”、到意識流、再到魂體。接著她讓魂體與身體銜接,就進入大家所熟悉的心物問題。對身體的定義與分析成為下一個議題,目的要對生活肉身(living body)有所說明,我們所擁有的身體都是生活肉身。因為生活肉身的特性,使身體與魂體的相互作用且互為一體成為有可能。於是心物因果性(psycho-physical causality)與心靈–身體個體(psycho-physical individual)可以被瞭解。這樣的瞭解是藉由幾個特徵:(1)任何事件被給予我們,都屬於生活肉身也同時屬於魂體,例如感覺與一般情感;(2)物理事件與精神事件間是具有因果相關的;(3)承續著心物因果性,最後使得魂體與外在世界也有了因果關係。這樣,心靈–身體個體的整體歸於自然規則秩序之中。史坦茵論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史坦茵對同理理論的應用與抒發,可以說是她的第二本著作《論心理學與人文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初步想法,因涉及議題龎大繁複,需有專文專著加以介紹,本文只作簡要說明。文章最後,我們拿一篇論說史坦茵哲學的博士論文中的部份內容出來呈現,並以我們走過的史坦茵同理概念脈絡嘗試替史坦茵來回答。

參考文獻


Bernet, Rudolf, Iso Kern, and Eduard Marbach. An introduction to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3.
Eisenberg, Nancy, ed.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Hardee, James. A Overview of Empathy. The Permanente Journal 7(2003):1-10.
Jahoda, G.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Sympathy to Empathy.” J. Hist. Behav. Scien. 41(2005):151-163.
Quito, Emerita. Phenomenology: Edmund Husserl and Edith Stein. 20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