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209.95
  • 學位論文

在「家」與「教」之間:家教關係中的劃界與再生產

指導教授 : 沈秀華

摘要


本研究從國中生家長與家教老師之間的教育分工切入,探討學校、家庭與市場三個社會機制之間如何劃界,並再生產社會關係。   本研究發現,近年來,教育責任大幅度地由國家往家庭轉移,臺灣母親承擔更重的教育母職,她們透過外包教育工作的方式,協商臺灣社會對母職的過度要求,並且購買中產階級式的代間階級流動想像:包括買賣(中產階級母親在家庭內進行的無酬)互補教育工作,以維護(中產階級式)諄諄善誘的慈母形象;買賣大學生家教老師具有的「好學生」、「白領工作者」的模範形象,展現出對子女透過學校體系晉身中產階級的期待。而新時代的互補教育要求,有利於高經濟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度性別分工的都市新中產核心家庭。   家教老師與家長的僱傭關係跨越多重界線,買賣教學工作、情緒勞動以及生活教育。家教老師與家長會進行關係工作,確保社會界線與象徵界線間的一致性:包括掩蓋家教工作的經濟性質,強調其教育的神聖性;或者區隔師生關係與朋友關係,避免師生相處中建立的親密性威脅教學關係與僱傭關係。這些關係工作重新確立家庭、市場以及教育場與間的範疇界線,同時,家教老師與家長也在差別定價以及討價還價間,賦予家教費豐富的社會意義。   本研究指出,實作層次的教育劃界,將再製學校教育、勞動市場與家庭三個階層性社會再生產機制間的結構性連結。許多家教老師在非正式師生角色扮演中,傳遞學校體制內功績主義的神話,並誘導學童向學,以說服學童相信(表現宰制階級利益的)學校是公平的,肯認「學校作為再生產機制」的合法性。從學生到家教老師的養成過程,點出每個「被社會化者」都可能化身為霸權行動者,也因此,每個人都應成為改革者。

關鍵字

母職 學校教育 家庭 階級 劃界 再生產

參考文獻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4)學生的課後輔導、補習與家教情況調查。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十五期。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張盈昆(200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25-28。
張苙雲(2001)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學生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第一波(2001)家長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擔位】

被引用紀錄


趙英之(2011)。從傳教到醫療企業化-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之研究(1960-1999)〔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209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