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48.62
  • 學位論文

失語的傷痛:中國東莞農民工的健康與醫療

指導教授 : 吳介民

摘要


摘要 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從社會主義轉型到後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亮眼的成績。但市場力量同時導致原有計畫經濟底下醫療保險的瓦解,使得中國人民一直存在「看病貴、看病難」的醫療困境。本研究尤其關注的是,長期處在戶籍制度和資本主義壓迫的農民工群體的健康與醫療問題。這些農民工雖則生活在城市裡,卻並未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內容,這是中國戶籍制度所帶來的歧視性對待,造成農民工「非農非工」的歷史特殊地位。 本研究由制度分析出發,分析東莞在制度設計是否存在歧視性對待,並利用「公民身份差序」這個概念,來解釋這套歧視性的制度設計的內在邏輯;制度分析之外,則蒐集整理了大量農民工的日常對話,紀錄農民工群體是如何回應這套歧視性制度,他們的主體感受為何。 本研究針對東莞農民工的健康與醫療問題得出的結論為:東莞在醫療保險的制度設計上並未明顯歧視農民工,但在地方政府與企業主共謀的「買數」下,農民工的健康與醫療權利有意地被忽視;另外一方面,企業也會透過工廠規約來管理農民工身為勞動力的身體,加上農民工自身的經濟壓力,使得他們難以承認自己的疼痛、病痛,因而有「我很健康、我不生病」這樣的論述出現,他們的「隱蔽文本」向「公開文本」趨同,而不若James Scott筆下的農民如此具有抗爭性。這是由於農民工身上交纏著來自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主的種種壓迫,無法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掙扎、在抵抗的具體對象為何。失語成為農民工共同的傷痛。

參考文獻


4. 王嘉琪、鄭雅文、王榮德、郭育良,2009,〈職災補償制度的發展與台灣制度現況〉,《台灣衛誌》,第二十八卷,第一期。
9. 林宜平,2010,〈死了幾個電子廠女工之後: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科技、醫療與社會》,第十二期,頁61-112。
11. 吳介民,2004,〈第七章: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之集體認同的形塑與衝突〉,李丁讚編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第299-355頁,台北:桂冠。
12. 吳介民,2011,〈永遠的異鄉客?公民身份差序與中國農民工階級〉,《台灣社會學》,第二十一期,頁51-59。
14. 吳嘉苓、黃于玲,200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3:73-117。

被引用紀錄


涂佩棻(2015)。市場化中政府監管之重塑:中國大陸醫院體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0231
戴慧瑀(2015)。中國城市養老制度的福利階層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5082015140836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