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是需要實物貨幣或金屬鑄幣發揮功能的雙向行為,一般也稱為交易、買賣或貿易,本文並不把「商業」理解為一種行業或職業。「商業」一詞的概念,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是以這類活動的從事者「商賈」來表示的。 中華文明中的商業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首次達到興盛,是今日普遍的歷史認知,但是先秦歷史時期其他階段的商業活動情況,卻在各種古今史書中受到忽視;針對這樣的不足,本文嘗試以先秦出土文獻中的金文、簡牘材料為文本,並分析、通讀材料中的用字,輔以傳世文獻,對材料中有關先秦時期商業活動的議題進行探討。 本文首先聚焦在相關文獻中與先秦商業活動議題最為密切相關的「貯」、「買」等字,經由對文本的整理,比對出這些字在金文、簡牘中的早期意義與引申義,藉以掌握西周的商業活動概況,繫聯兩周的商業活動發展。 緊扣相關材料,本文著重論述先秦商業活動的三個面向:「貨幣」、「商業活動從事者」與「商業活動制度」。先秦貨幣議題包括「原始貨幣」和「金屬鑄幣」,「原始貨幣」又分為「實物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將考古發掘跡證與古文字材料記錄比對,可知至少有海貝、布帛及貴金屬等種類,這提供了古文字造字創意重要的印證。 在先秦使用原始貨幣情況的論證後,本文進一步從金文的記載中整理私商和官商的活動情況。簡牘材料的時代已經來到戰國中期以後,但仍對此時的傳世文獻有細節上的補充,有其獨特的參考價值。 春秋中期以後出現的「金屬鑄幣」的形制(如刀錢、貝幣等)、出土地點都是「地方曾流行的實物貨幣」及「商業活動擴及範圍」的重要線索。透過鑄幣文字、銅器銘文和器物的實測重量,也可掌握各地重量和容量的制度。此外,商業活動的制度還有契約及市集,也可在銘文、簡牘材料中找到記載。 商業活動是最貼近人類基本需求的制度之一,這種制度的起源必然很早,也經過不斷的演變,我們可以在金文、簡牘等出土材料中都能觀察到商業活動變化的軌跡,東周逐漸熱絡的商業活動承繼西周而來,是有跡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