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97.212
  • 學位論文

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摘要


本論文以「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為研究命題,並以「空間」做為重新觀看台灣、「滿洲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視角。在解析兩地文作品前,首先透過爬梳日本如何以帝國戰略與外地機能設定為核心對台灣、「滿洲國」進行空間改造之歷史背景,以及台、滿民眾如何回應帝國所推動的統治政策與殖民空間重塑之社論,做為理解台灣、「滿洲國」空間產生變異的背景知識。其後以「空間」作為研究濾鏡,閱讀台、滿之小說創作中「空間」書寫的異同處。並進一步分析「空間」與「人」的關連性,觀察「空間」的變異或未變異如何影響「人」的行為與心理反應。試圖對兩地「空間」書寫所呈現之文化現象進行分析、闡釋。再者,透過比較台、滿作家「在地」、「離鄉」觀看故鄉的視線差異,藉由相互比較的過程中,突顯作品中「鄉土空間」所隱涵的文化意義。   台、滿「在地」作家多透過描寫空間中高聳建築、現代性產物作為統治者之象徵,或透過描寫兩地「空間」因統治政策而產生「變異」的現象,藉此呈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影響。而作品中殖民地亦出現保留原貌的「未變」的空間,它隱藏著傳統文化得以在殖民壓力下續存的象徵意涵。其中,作品亦藉由小說人物之諸類典型形象呈現出被殖民者在遭遇生活空間因外力介入產生變異之際,力圖在「已變異」的空間中自我調整、改變,嘗試在日益緊縮的殖民環境中開拓「生存空間」,同時也試圖在「變異空間」中尋找保有傳統文化「未變空間」的現象。   「離鄉」視線做為「在地」視線之參照,整體而言,「在地」作家作品中的「鄉土空間」呈現黑暗、髒亂、瀰漫死亡氣息的樣態,而「離鄉」作家筆下的「鄉土空間」則呈現光明、富饒生機、野性魅力的形貌。但兩地「離鄉」作家亦可能因為個人生命體驗與對原鄉印象的不同而於作品中描繪出風格迥異的「鄉土空間」。「鄉土」的形象便在不同的視線交會下更益立體清晰。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年)。
久保文克,《植民地企業経営史論—「準国策会社」の実証的研究—》,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97年。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 (1932-1945)》(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