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0.25
  • 學位論文

英雄與神仙: 十六世紀中國士人的經世功業、文辭習氣與道教經驗

HASH(0x1c2f2480)

指導教授 : 王汎森 張永堂

摘要


十六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充滿宗教活力的時代,三教融合、佛教復興、儒學宗教化、民間宗教相繼興起等現象,早已受到學界注意,並產生出豐碩的成果。在這眾多研究中,道教的探討卻是相對薄弱的一環,同時,道教史向來有偏重於受君主認可的教派道教與下層民間宗教兩端的傾向,這情況在十六世紀的研究中尤為顯著,因此,道教在當時士人思想與文化中的角色至今仍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夠注意。有鑑於此,本文將以綜合思想史與文化史的方式,以經世功業、文辭習氣這兩項士人文化的重要成分為座標,嘗試指出道教在其中的位置,以補充這一空缺。 本文將從三組議題展開探討。首先是十六世紀士人對外在成就的追求。本文要指出,對於當時的士人來說,科舉以上的經世功業與文辭是最受重視的成就。王陽明亦因此成為士人追求成就的典範,也是三不朽在十六世紀的代表。其次是道教與功業、文辭的關係。在常識的理解中,道教有著退隱的性格,與經世事業相反。但在十六世紀經世理想與典範中,卻存在著道教思想的因子。王陽明在功業上的成功,在當時與淨明道祖師許遜的各種傳說深相結合,陽明往往被視為許氏龍沙讖所預言的英雄,這是經世功業與道教的正面關係。從反面來說,經世的野心帶來沉重的壓力,則帶來肉身健康的問題,而道教修養正是對治這些病痛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士人同樣以道教修養來對應文辭之業及其所帶來的壓力、健康問題。最後是功業、文辭與道教的關係在十六世紀中的種種變化。經世不純粹是士人單方面的理想,要與種種外在條件結合才能在現實中落實,隨著時局與機遇的轉變,經世的理想與理論也會隨之而轉折。道教修養從對治外在成就野心的方式,變質成為一種爭取外在名聲的修辭。此外,士人既與道教有所交集,必當經歷將道教經歷安置、排斥於他們價值系統的過程,而他們的價值系統正反映於經世理論之中。本文將以此三組議題為主線,嘗試呈現十六世紀士人文化中,功業、文辭與道教環環相扣的關係。

關鍵字

十六世紀 士人 道教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7。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9。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 ,2005。

被引用紀錄


許翔曦(2015)。情與夢的思考:論湯顯祖劇作的思想脈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0885
王政強(2014)。王世貞及其弇山園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3110
吳孟謙(2014)。融貫與批判: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117
張嘉鳳(2013)。愛身念重-《折肱漫錄》(1635)中文人之疾與養臺大歷史學報(51),1-80。https://doi.org/10.6253/ntuhistory.2013.51.01
陳柏勳(2016)。天慶觀、道書與道服:宋代士人生活中的道教世界〔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90120171037264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