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158
  • 學位論文

阿美士德使節團探析─以天朝觀之實踐為中心

HASH(0x1c31d5d0)

指導教授 : 黃一農

摘要


嘉慶二十一年,英國繼馬戛爾尼使節團後,派遣阿美士德使節團來華,以求達成穩固中英貿易基礎等目標。自從使節團於天津登岸以來,中英雙方即就覲禮問題展開協商。然在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用做禮儀測試之用的天津筵宴,便以雙方對表案各行其禮做結。 隨著使節團逐漸接近北京,覲禮協商之壓力亦日益增加。在通州協商瀕臨破局之際,使節團卻於欽差和世泰之帶領下匆促趕抵圓明園,終因準備不及,未能晉見嘉慶皇帝便遭逐回。使團被逐之後及南返途中,嘉慶皇帝持續以各式說詞嘗試穩固天朝權威。英人亦回顧整起事件過程,省思任務失敗之原因。 一般對於阿美士德使節團之評析,多將其視為繼馬戛爾尼使節團之後,英國藉外交手段拓展中英貿易之再次失敗。清帝國則因天朝獨尊心態,強硬堅持覲禮問題,再度將西歐文明拒於門外,終至走向鴉片戰爭以降的衰弱局勢。本論文將嘗試修正上述觀點,以嘉慶皇帝於使節團訪華過程中,各階段之態度與說詞的轉變、與臣工就使團事宜之互動情形,及中英彼此間之期待與誤解為依據,一探天朝觀念在現實中之適應與妥協。並藉由上述論證,指出時至十九世紀初年,滿清統治者雖仍以天朝觀念作為建立世界秩序之依傍,但亦深知作為「天朝」的滿清帝國,實已不再獨尊自大。而以天朝觀念作為清帝國於近代世界中「落後」之解釋,亦因而有了重新省思之空間。

關鍵字

阿美士德 嘉慶 天朝觀 中英關係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
張芝聯、成崇德主編,《中英通使兩百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莊吉發,〈清代嘉慶年間的白蓮教派及其支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0年第5期,頁161-179。
———,〈粵海關(一六八四─一八四二)的行政體系〉,《食貨》,1981年第4期,頁35-52。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覲禮之爭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1分(2007),頁35-1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