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54.122
  • 學位論文

從王安憶的創作歷程閱讀當代中國精神主體的建構過程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摘要 對於中國當代精神主體的考察,必須回到改革開放之初的八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的後文革時期,重新反省八0年代的理想主義是如何喪失其動能?考察後文革時期豐富的可能性是如何被消解?王安憶的文學創作歷程和中國新時期現代化發展同時。本論文是以作家研究出發,將王安憶的小說創作進行歷史地文本細讀,既希望透過文本的細讀,細究文本自身豐富的思想及幽微的情感,並盡可能的將之置回原歷史脈絡裡理解;同時在將王安憶創作依時序進行閱讀時,試圖細緻地追索王安憶作品的內在變化及作家王安憶自身的精神轉變。閱讀王安憶在這些創作歷程中的思索、抉擇與局限,透過文學感知一個知識分子主體豐富的內在變化歷程,也許也提供了我們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主體的建構過程的一次具體檢視。 本論文主要將王安憶的小說創作依創作時間分成二大階段來討論。以1989年為界,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發現虛無(1978—1989)透過對王安憶80年代文學創作肌理的梳理,可以看到文革後現代化追求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意識」經歷了如何的變化。伴隨這變化,理想主義一步步消退時代激情,而虛無主義則是一步步地浮出精神地表。這是逐漸「發現虛無」的十年。下編:抵抗虛無(1990—)王安憶從檢視自我經驗出發,召喚理想信仰建立書寫價值,試圖以書寫創造精神烏托邦;她不時也將目光轉向熟悉的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為精神的虛無尋求書寫平衡。迎來新世紀,王安憶試圖在文學中尋找重啟和社會對話的可能,她對現代化發展造成的社會失衡,以書寫提出嚴肅的批判,書寫也同時呈顯深刻的無力感。面對高度現代化的當代生活,對精神虛無進行的種種探求與思索,王安憶九0年後文本開展的書寫虛無也有著一種抵抗的姿態 閱讀王安憶超過三十年的創作歷程,其實是為了閱讀「王安憶」這個文本。「閱讀王安憶」對論者而言,是意識到在這個時代,「過程」自身生產意義的可能性。「閱讀王安憶」,在其「過程」裡看到一個敏感的心靈,對新時期以來劇烈變遷的現實環境下主體意識的身心變化,鍥而不捨進行細緻的紀錄與描寫;觀察到一個真誠的知識主體和時代的複雜對話——時潮是如何的影響與制約,精神主體是如何自省與掙扎;發現一個堅守理想的姿態,用務實的、莊嚴地態度勞動文學,雖然無法突破局限給出超越的亮點,但也從未讓精神價值下海伏首於時潮。在這個沒有英雄或是充滿偽英雄的時代,王安憶仍然頑強地以書寫創造、生產意義,以書寫來說明「意義」的必要。

參考文獻


王安憶《上種紅菱下種藕》(長篇),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1月
王超華主編《歧路中國》,台北:聯經,2004年。
賀照田《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呂正惠〈論王安憶《上種紅菱下種藕》〉,收於《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6年。
徐绣惠《王安憶轉型期(1988──1996)小說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被引用紀錄


徐瓊貞(2013)。王安憶小說的主題意識與人物塑造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9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