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研究分為三部分;第一,分別討論不同燒結溫度與時間,對多晶矽太陽電池的效率參數影響。 本實驗使用正面銀漿網版印刷以及背面鋁漿網版印刷分別以780℃15秒、20秒、25秒、30秒以及750℃、780℃、800℃、820℃25秒用方形高溫爐進行高溫共燒結,在高溫燒結下背鋁電極會形成一背表面電場(BSF)增加電子電洞對的收集率,並降低接觸電阻,探討不同燒結條件下產生的BSF厚度與效率特性參數的關係。而此部分實驗結果顯示780℃25秒為本實驗最佳的燒結條件。 第二,討論PERL結構多晶矽太陽電池背表面沉積的不同氮化矽薄膜厚度以及不同FGA退火溫度對太陽電池的鈍化效果。此部分實驗使用國家奈米實驗中新(NDL)的機台PECVD沉積氮化矽薄膜沉積厚度分別為130 nm、140 nm、150 nm以及國立中央大學微光電實驗室的爐管通入95%氮氣與5%氫氣分別使用350℃、375℃、400℃10分鐘進行鈍化層進一步的鈍化,並使用國家奈米實驗中心(NDL)的紅外線光譜儀(FTIR)量測氮化矽薄膜的矽氫鍵的吸收響應與國立中央大學的QSSPC量測少數載子生命時間(Lifetime),藉此分析不同氮化矽薄膜厚度的鈍化效果以及不同FGA退火溫度的鈍化效果。實驗顯示140 nm的氮化矽薄膜,375℃10分鐘FGA的退火溫度有最佳鈍化效果。 第三,討論PERL結構片與參考片的各效率參數的差異,並量測QE分析結構片與參考片的EQE差異。結構片的效率為15.38%較參考片提升了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