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戰地政務為研究背景,針對於金門地區推行的民權訓練與工作為重心,藉由分析戰地政務的概念與實施、於金門實驗時期的組織架構與發展,以及基層組織的民權訓練、村里民大會與地方公職選舉的推行,探討戰地政務體制的延續與創新,以及實驗過程中有關地方自治與民權訓練實際推行的內容。 在研究戰地政務本質時,回溯至孫中山提出有關軍政府的概念,其分期實施軍政、訓政以作為進入憲政的準備及過渡,與戰地政務於反共復國過程中擔負的特殊任務相同,再於日後研究過程中,檢視民國建立以來,各次戰役失利原因,並參考美軍民事軍政府制度,形成我國特有的戰地政務體制。透過此一體制於金門推行各階段三民主義模範縣計畫,其重心由後勤支援與戰後復原發展至重視地方自治與民權訓練;並由軍事交鋒的前線,轉變為中華民國對國際與對岸大陸政權的政治宣傳象徵。金門民眾在種種限制下,被強制要求參加各項訓練與活動,但也同時得到參與基層政治的機會,對於生活週遭的問題有了向上溝通的管道。 在全國戒嚴的同時,金門比台灣多了戰事前線與戰地政務的束縛,故於各項民生建設與工商發展上遠落後於臺灣;但也因此而能強制推行各項訓練與活動,使其得以順利推行。由此,或許可以進一步探討同樣處在戒嚴時期的金門與臺灣,其基層政治發展有何不同;而解嚴後走入憲政體制的兩地,其民主政治發展因背景之不同而有何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