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36.87
  • 學位論文

臺灣蠶業的現代化-以日治時期蠶病預防為起點

指導教授 : 毛傳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因著蠶微粒子病蔓延的破壞,打破了世界生絲貿易市場的平衡。隨著巴斯德在蠶病研究上的突破,科學儀器得以進入並且改變傳統蠶業的生產模式。日本與中國陸續引進新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在其國內進行蠶桑業的現代化改革,其中蠶病的預防,自然成為科學技術傳遞的媒介。臺灣也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藉由蠶業的建立與蠶病的預防引進了新的科學知識與儀器,透過對蠶業的推廣與科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臺灣人的科學知識觀念。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蠶業技術相關史料較缺乏整理跟注意,包含日治時期遺所留下的養蠶技術文獻和科學儀器,這些技術文獻和科學儀器應可以做為瞭解日治時代臺灣蠶業發展情形的重要史料。甚至,日本政府藉由科學技術的應用來對殖民地的統治及管理等部分,也可以更進一步進行分析。由此來看,臺灣蠶病預防的歷史,反映出日本於殖民臺灣期間的科學與技術傳播,包含科學儀器的應用、昆蟲學、動物學、博物學知識的建立等方面。 研究主要探討臺灣蠶病預防體系與臺灣蠶業發展之間的關係。以科技的角度切入,理解臺灣蠶病預防技術的源流與臺灣蠶業現代化的過程與特色,以及蠶病預防技術在近代臺灣蠶學發展的功績和歷史地位和影響。並從蠶病科技演化探討何以日治時期臺灣蠶桑業集中發展於蠶種製造業,以及一九四五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何以在臺灣繼續推廣蠶桑業和後續臺灣蠶桑業興亡之因。

關鍵字

蠶病 蠶學 蠶桑 技術史

參考文獻


2. 〈陳坤金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12年8月3日。
3. 〈涂泉明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12年8月3日。
4. 〈鄭喜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13年2月27日。
5. 歐素瑛,〈素木得一與臺灣昆蟲學的奠基〉,《國史館學術集刊》14,臺北:國史館,2007,頁133-179。
6. 蘇虹敏,〈臺灣農業職業教育研究-以國立關西高農為例(1924~196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