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7.45
  • 學位論文

我在潭子遊戲,想的是蘭嶼的海:達悟族移民兒童的環境想像

指導教授 : 李威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一群出生在台灣的達悟族兒童,穿梭於台灣與蘭嶼之間,隨著寒暑的交替不斷的移動。在台中市潭子區的生活佔了大半的時間,學校生活中移民兒童因其他同儕「不好玩」而產生一些微妙的差異,放學後的遊戲更與其他兒童展現明顯的差異:他們以親屬關係為主組成遊戲的隊伍,一同進入公園中,形成團結、群體的景象;對比於此,其他非安親班兒童由於放學後同儕的分散,獨自進入公園隨機尋找玩伴的方式成為組織遊戲的途徑。除了都市生活的影響外,寒、暑假回到蘭嶼鄉朗島部落的經驗也讓他們對於「回去」充滿了想像。 回到朗島部落,想像中的遊戲如今被實踐,但同樣的也產生了一道界線隔開了他們與當地兒童。危險論述的生產與再生產限制了移民兒童在朗島的遊戲空間,也讓他們的社會生活不易開展;但在潭子仍透過遊戲不斷實踐其想像的移民兒童,由此獲得了更多的能動性,突破了危險論述的限制,成功的將遊戲空間擴展至更遠處,同時也得到當地兒童的認可,此時看似同質的移民兒童之中仍舊有著異質的分野。與父母同樣進行季節性的移動,又浸淫在同樣的環境中,想必遊戲經驗應該都大同小異吧?這答案卻又再度拉出異質性,牽扯出朗島居民不同世代在遊戲經驗的差異以及達悟族人生命經驗循環的同質性。移民兒童加上不同世代的朗島居民,只要具備移動經驗,都對於蘭嶼的環境都有著極大的依戀,即使彼此之間都有相異的隙罅,他們仍以「環境」為彼此的後設訊息(meta-communication)與其他族群區分開來。 想像所賦予的能動性使得兒童的空間、論述與社會生活互為主體卻又互相傾軋,營造出流動、不穩定且包含著達悟族人移動史與現代教育軌跡的的遊戲景觀,而移民兒童於其中位居主體地位,他們不再只是成人的附庸。在學校中的偶發事件中,能看出藉由遊戲對環境的實踐與想像,誘發他們有更多學習的動機,而學習與教育的不同便在於前者如同想像強調主體性,在實踐的過程中便充滿了許多學習於其中,不僅是文化的獲得,更是如何長成一個人的條件與方向。在達悟族移民兒童的身上,將看到能動性的展現,也提供當代教育另一種對照與路徑。

關鍵字

遷移 空間 社會生活 論述 主體性

參考文獻


2003 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 1:19-38。
2013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較學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國際
2008 蘭嶼完全中學的教育現況與困境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9 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
2010 戰後台灣社會生態對兒童遊戲的影響。幼兒教保研究5:1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