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41.170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篇論文題為「《國語》的神話世界」,旨在為《國語》提出一種新的研究視野,強調現身於史書《國語》內部的神話與儀式之間,具有「理論-實踐」的相成關係。在神話的研究史上,我們對《國語》進行的是近似於知識考古學的工作,其成果有助於挖掘原始的中國神話材料。另一方面,在《國語》自身的研究史上,這樣的研究則驗證了世俗性活動在與時演變細節的同時,始終保有構築此活動意識的神秘源頭。分析《國語》神話,我們最終得以投影出一種中國特有的,由巫術之「神」逐漸轉入道德之「聖」的中界現象;它併涵了感性化的原始巫術經驗以及理性化的人文社會結構,反映了在《國語》和其他同時期作品中,特別明顯的一股由神話過渡至歷史的擺盪。

關鍵字

國語 神話 交感 聖與俗 歷史 儀式

參考文獻


1. 佐藤將之:〈戰國時代「誠」概念的形成與意義:以《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為中心〉,《清華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二期,民國94年。
3. 張以仁:〈從司馬遷的意見看左丘明與國語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卷4期。
11.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收入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巿:漢學研究中心,1996),頁149。
19.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1991)。
5.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

被引用紀錄


盧晞雲(2011)。論君主性的建立與類型 ──《尚書.堯典》堯、舜、禹人物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18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