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60.61
  • 學位論文

科林伍德與藝術中情感地位的重新評價

Collingwood and the Reappraisal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in Art

指導教授 : 吳俊業

摘要


本研究主要針對的文獻是科林伍德於1938年出版的《藝術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Art)一書,科氏在當中透過釐清藝術一詞的數種可能含義來區別真正的藝術(art proper)與偽藝術(art falsely so called),並且藉由分析實際的藝術經驗得到創造(creation)與表達(express)兩個重要概念,接著藉由想像理論與語言理論來將這兩個概念理論化,最終得到藝術就是對總體想像性經驗的全身性表達的定義,而那個在藝術中被表達的對象就是情感。本文的目的並不企圖藉由科氏理論來建立藝術與情感之間的必然聯繫,而僅欲透過它來釐清以下現象:在那些確實伴隨著情感的藝術或旨在關連於情感的藝術中,藝術與情感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如何聯繫起來的,並以此一釐清為手段來完成我們重新評價藝術中情感地位的最終目的。 本篇論文分三個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中,我們以柏拉圖(Plato)與康德(Immanuel Kant)的美學理論作為傳統藝術哲學的代表,透過對他們的藝術主張進行初步的分析與詮釋,我們將為往後反省科氏理論作預備工作。第二階段中,我們開始剖析科林伍德所建構的真正藝術理論,並且希望可以釐清以下問題:(1) 作為想像活動與表達活動的藝術經驗,它的運作機制是什麼?(2) 藝術家與觀眾之間共享一個情感的關係是如何透過藝術活動而建立起來?(3) 情感在藝術活動中的角色與地位為何?最後,我們將提出三個科林伍德的藝術理論容易引發討論的議題:(1) 藝術品的本質是純粹心靈的想像對象,抑或也是個具體的或可感知的東西?(2) 在藝術活動中,藝術家的控制如何展現?(3) 藝術活動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顯示在哪?透過深入比較科氏與柏拉圖、康德在這三個議題上之立場的差異,我們除了可以發現他們對藝術本質、藝術創造活動與藝術價值的不同立場外,也顯示出他們賦予藝術品、藝術家與觀眾三者角色的不同定位,並且,藉此突顯出情感在科氏理論中的獨特地位。 透過一再地分析與反省,我們最終達成本文的主要任務:一方面,基於科林伍德藝術理論中的情感作為藝術活動的起因,另一方面,基於科氏表明藝術就是這麼一個完全以情感為主體的想像活動與表達活動,我們說他的理論相較於柏拉圖與康德而言,賦予藝術中的情感更關鍵的角色,更全面的地位。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阿宏‧黎得雷 (Aaron Ridley),《柯靈烏》,李志成 譯,臺北:麥田,2000。
Anderaon, Douglas R., “Artistic control in Collingwood’s theory of art,”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8:1 (1990): 53-9.
Anderaon, Douglas R. and Hausman, C. R., “The role of emotion in R.G. Collingwood’s conception of creative activity,”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0:4 (1992): 299-305.
Black, David W., “Collingwood on Corrupt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4 (1982): 395-400.
Collingwood, R. G., “Plato’s Philosophy of Art,” Mind, 34:134 (1925): 154-172.

被引用紀錄


陳重羽(2012)。技進於道──論《莊子》技藝寓言到書法之道的身體向度〔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116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