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1.223
  • 學位論文

喪親青少年之哀悼歷程-以921地震的個案為例

The Mourning Process of Adolescents:A case study of youths who lost their parents during The 921 Earthquake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梁培勇 李新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喪失雙親青少年之哀悼歷程及相關反應,所以,採深度訪談法取得資料,並以紮根理論方法逐步分析資料,以二位個案之訪談資料為主,三位輔導員的訪談記錄及輔導記錄為輔,達成上述目的。 首先,將訪談內容依事件、想法、感覺、行為、生理反應等進行開放性編碼,其次,在時間的脈絡下分別陳述二位個案之事件、想法、感覺、行為、生理的反應,最後,歸納成共同的哀悼歷程及反應。另外,探討差異反應以瞭解影響反應變異的因素並提出建議。研究結果如下: 壹、 想法反應 一、 第一階段「無意識」包括:什麼都沒想、不相信及否認、理性上接受親人去世的事實、獲得安全感、失去時間感。 二、 第二階段「負向想法」包括:保護自己及家人、覺察及內心衝突、思念。 三、 第三階段「正向想法」包括:正常化、「週期反應」對抗「逃避」、適應新環境、設定目標。 四、 第四階段「適應想法」包括:投入生活及新的人際關係;認同逝者、自己及新的重要人際關係;成熟;低自尊;責任感。 貳、 感覺反應 一、 第一階段「封閉」包括:麻木、難過。 二、 第二階段「揭露」包括:發飆與生氣、情緒不穩定。 三、 第三階段「消褪揭露」包括:週期反應。 四、 第四階段「適應感覺」包括:正向感覺、很煩。 參、 行為反應 一、 第一階段「無意識行為」包括:哭泣、行為機械化、跟阿姨(朋友)聊天。 二、 第二階段「負向行為」包括:不理伯母及罵弟妹(吵架)、不跟同學互動、「生活混亂」與「逃避」。 三、 第三階段「正向行為」包括:主動與同儕互動、控制週期反應。 四、 第四階段「適應行為」包括:參加活動、出去玩、交新朋友、努力用功、不會告訴院童(同學)對親人的思念。 肆、 生理反應 只有第一階段「急性生理反應」包括:哭泣、睡眠問題。 伍、 以階段、任務、過程等三種取向的觀點分析哀悼歷程 一、 哀悼歷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一) 第一階段「早期哀悼」:地震至地震後二星期。 (二) 第二階段「劇烈哀悼」:地震後二星期至四個月。 (三) 第三階段「消褪哀悼」:地震後五個月至九個月。 (四) 第四階段「適應」:地震後十個月至一年半。 二、 哀悼歷程有三個階段性任務 (一) 早期任務:理性上接受親人去世的事實、保護自己及家人。 (二) 中期任務:評估及探索與逝者的關係、情緒上接受親人去世、忍受痛苦。 (三) 晚期任務:重組自我感及重要的人際關係,並投入青少年發展任務。 三、 兩種方式控制與處理哀悼歷程:失落與重建取向的控制,隨時間有不同比率的呈現。

關鍵字

哀慟 青少年 悲傷 哀悼

並列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mourning process and related reactions of adolescent lost their parents. Two interviewees were participated this study. Deep interview was adopted to collect data. And the grounded method was chosen to analyze.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reactions of mourning process in bereaved adolescent could be classified as four categories, included thinking, feeling, behavioral, and physical reactions. 2. The mourning process involves four phases: (1) early mourning phase; (2) acute mourning phase; (3) faded mourning phase; (4) adaptation phase. 3. The mourning process in bereaved adolescent is conceptualized as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tasks that must be accomplished over time. Early tasks include understanding and self-protection; middle-phase tasks include acceptance and reworking; late tasks pertain to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4. The mourning process involves two control strategies: (1) loss-oriented control; (2) restoration-oriented control. Finally, the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 about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were raised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並列關鍵字

mourning adolescent grie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參考文獻


陳琴富(民88)譯。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淑清(民87)。失落的因應歷程之探討—以青少年期父(母)親過世的成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Aiken, L. R.(1994). Dying, death, and bereavement (3rd ed.). (pp.229-391).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ker, J. E., Sedney, M. A., Gross, E.(1992). Psychological tasks for bereaved children. Theory & Review, 62,1, 105-116.
Bowlby, J.(1961). Attachment and loss(1 vols.). New York: Basic Books.

被引用紀錄


黃依婷(2009)。倖存手足經驗喪親後家人關係改變之敘說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319
歐淑伊(2013)。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照顧瀕死病人家屬哀傷反應的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3/CJCU.2013.00052
楊雯燕(2009)。失落者夢工作歷程的敘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2919
陳欣涵(2009)。青少年時期喪親者生命經驗之敘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4092009112554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