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族學為近代語言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清代方以智《通雅》一書不同於以往雅書之體例和內容,並提出「因聲求義」之訓詁理論,為語言學史上的重要創見,方氏利用聲音的關係探求語詞之源,賦予詞族研究新的方向和意義,其訓詁方法結合了右文說、聲訓法以及利用校勘比對求得詞族,多精闢之見解,影響清儒甚深。本論文以歷史比較語言學方法,研究《通雅》中訓詁之詞條,分析其上古聲韻關係、意義關係,繫聯同族詞近一百五十組,藉以窺探明末清初時詞族研究之規模與價值。《通雅》詞族的語音類型以音同、音轉為最多,共一百四十九組,佔所有同族詞百分之七十,相當符合詞族以聲韻相同相近為發展的演進;詞族中除音同之外的乃以聲母旁鈕、韻部旁轉、對轉為最多,也十分合乎語音發展的情況。方以智《通雅》之同族詞研究之貢獻,乃是清代考據學的一個開端,論其規模而言雖不及之後王念孫《廣雅疏證》之大,但在內容深度上卻不亞於王氏,且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對於聲音研究的闡發,以及在材料上、方法上的創新和繼承,影響之後的王念孫、段玉裁等人,在詞族學史、雅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