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47.70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漢語詞族學為近代語言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清代方以智《通雅》一書不同於以往雅書之體例和內容,並提出「因聲求義」之訓詁理論,為語言學史上的重要創見,方氏利用聲音的關係探求語詞之源,賦予詞族研究新的方向和意義,其訓詁方法結合了右文說、聲訓法以及利用校勘比對求得詞族,多精闢之見解,影響清儒甚深。本論文以歷史比較語言學方法,研究《通雅》中訓詁之詞條,分析其上古聲韻關係、意義關係,繫聯同族詞近一百五十組,藉以窺探明末清初時詞族研究之規模與價值。《通雅》詞族的語音類型以音同、音轉為最多,共一百四十九組,佔所有同族詞百分之七十,相當符合詞族以聲韻相同相近為發展的演進;詞族中除音同之外的乃以聲母旁鈕、韻部旁轉、對轉為最多,也十分合乎語音發展的情況。方以智《通雅》之同族詞研究之貢獻,乃是清代考據學的一個開端,論其規模而言雖不及之後王念孫《廣雅疏證》之大,但在內容深度上卻不亞於王氏,且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對於聲音研究的闡發,以及在材料上、方法上的創新和繼承,影響之後的王念孫、段玉裁等人,在詞族學史、雅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關鍵字

方以智 通雅 同族詞 因聲求義

參考文獻


姚師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6
◎古籍:
(漢)劉熙《釋名》台北:廣文書局 1987.5
(宋)《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出版社 2002.2
(宋)丁度《集韻》(附索引)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6.11

被引用紀錄


鄭伊庭(2010)。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2974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