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62.60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擬透過「地方發展特色」的研究概念,來釐清關山鎮在清代、日治時期、戰後至民國六○年代、及民國七○年代後至今等四個發展階段中,在不同時期國家政策所賦予的角色與定位下,所形塑出的產業、文化、環境等地方特色。並試圖透過訪查,瞭解當地人在面對國家、地方的政策與定位下的因應之道。 關山鎮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交接的縱谷平原區,遲至清末才開始出現聚落。日治時期在殖民政府的政策與定位下,先後賦予關山成為里?支廳、關山郡的行政中心;並著手修築交通、水圳等建設。戰後在國民政府的政策與定位下,本區只是容納西部移民的一般農村鄉鎮與農業生產地;隨著交通設施的大幅改善,關山過去為其他縱谷地區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中地機能逐漸喪失。至七○年代的東部區域計畫,東部在台灣地區的定位為疏散南、北都市過多的人口,並利用產業東移帶動人口移入。而八○年代的台東縣綜合發展計畫,關山在台東縣的定位是位在觀光發展軸線上—花東縱谷的中心,並朝著「讓關山成為一個具有休閒、教育意義與銀髮族的安養地,會讓人嚮往居住的小鎮」路線發展。 民國八十三年開始,鎮公所藉由推行一連串的造鎮計畫與順利向中央及省府取得建設經費,使關山得以擺脫國家與地方政府對關山的發展定位與期待。以「關山居民」為主體,強調「地方發展之建設」的出發點,讓關山人建設出屬於自己的地方特色。從地方行政核心到外圍鎮民,再從鄰鄉居民到外地人,不管是關山鎮民還是非關山鎮民,都已體驗「地方人規劃地方」,見證「居民發展地方的實踐」。一個地方發展的成功與否,並非由工商業指數、人口數多寡來決定,而是在於這個鄉鎮,從地方首長、民意代表到大多數的鎮民,是否都能為建設地方盡一己之力,不管結果為何,大家同心協力為自己、為下一代、為地方的未來齊聲努力,才是社區總體營造真正的意涵。

參考文獻


胡 傳(1960b),《臺東州採訪冊》,臺銀文獻叢刊第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凱方(2002),〈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83:52-56。
王學新(譯) (1998),《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