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81.240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筆者此論文採編年之方式,將唐君毅相關易學論著依出版順序整理而出。第一章之緒論將此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等作初步之界說。 在第二章裡,除了概述唐氏生平之外,所討論的重心在於《中西哲學思想比較論文集》一書。此書收有唐氏於三十二歲至三十五歲發表之文章,並視此為唐氏早期易學思想的呈現。在此書中,唐氏以通論的方式講述中國哲學,故本文第二章所呈現的也是唐氏對易學的概念性的表述。其中,以宇宙觀尤為講述重心。 本文第三章以唐氏所著《哲學論集》和《哲學概論》二書為探討主軸,此二書可視為唐氏從三十六歲至五十二歲的思想呈現。然在整理唐氏相關論述之餘,筆者發現,關於易學的部分,唐氏所言多半不出在《中西哲學思想比較論文集》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由此,筆者認為唐氏在三十二歲至五十二歲之間,對於易學乃抱持著一貫的觀點與看法,且主要集中在宇宙觀、本體觀之分析上。 本文第四章在擷採《中國哲學原論》一系列書中相關易學論述,此書出版於1975年(六十四歲),雖部分篇章自1947年(三十八歲)以來便陸續發表,然在出版之前唐氏作了約略的修改,故整體而言,此系列書仍當屬唐氏晚期思想之範域。唐氏此書在通講中國哲學史,此中亦摻有對各代易學的介紹,故此章分為《易傳》原典的義理講解、漢代易學、王弼易學、宋代易學、太極問題在宋明的開展及船山易學等六節,篇幅極大。筆者限於對易學史未有充分的瞭解,故對於唐氏之論述只能做到整理、疏通唐氏文字的程度。然筆者在整理過程中發現唐氏特重「感通之理」,而此概念正由〈繫辭〉「感而遂通」一句延伸而出,此當為唐氏易學獨出之處。 筆者此論文將唐氏從三十二歲至六十四歲間相關易學之論述作一分析,發現唐氏早期對於易學之講述主要著重在天道觀一環,而其晚期思想,則漸次將易學內化,回歸於心靈上,將易之道闡釋為一種神明之知,且人可藉由德行之累蘊,而將人之心知提至一種含有易之神明之知的境界。唐氏認為,人之道德境界正是藉此卜筮之過程而得以提升、完滿。故易道即是人道之表現,而非只用於卜筮。 筆者認為,易學之於唐氏,確有歷程性的啟發。故早期唐氏所論,是從較客觀的立場,偏重於天道觀的討論,並視之為中國哲學中極重要的一道主題;而晚期所談,則是從主觀的立場,將易學與人之道德、人之心靈作一連結,把易學內化為心靈境界的一種感通之理。

關鍵字

唐君毅 易學 新儒家

參考文獻


6.台灣臺灣學生書局編輯部:《唐君毅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15.蔡仁厚:《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5.范澎濤:〈讀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民主評論》,1955年9月,頁8。
14.李 震:〈汎論唐君毅的理想的人文主義〉,《現代學人》,1962年5月,頁45-80。
31.牟宗三:〈哀悼唐君毅先生〉,《鵝湖》,1978年3月,頁2-4。

被引用紀錄


潘亮君(2009)。《易傳》與《中庸》、《大學》「誠」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319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